什么是通貨緊縮?
在金融術語中,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是相對的。我們熟悉通貨膨脹。簡單來說,就是市場上的貨幣多了,相對來說,商品就有限了。單位商品需要“消化”更多的貨幣,導致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意味著貨幣供應不足,價格趨于下降。但中國近幾十年的大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貨幣供應充足導致的溫和通脹。但是我們也經歷了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的宏觀表現是物價、資產價格、證券等一系列價格在一定時期內趨于下降。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當CPI連續三個月下降時,可以認為是通貨緊縮的標志。
是什么導致了通貨緊縮?
一般來說,通貨緊縮有以下幾個原因:
微觀層面
1.需求投資不足
如果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市場上的投資和消費行為會減少,導致供過于求,導致價格下跌,進而影響企業的利潤,使市場整體陷入通貨緊縮。
2.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技術進步提高了生產率,降低了單位商品的生產成本,最終導致商品價格下降。此外,隨著政府放松對一些行業的準入,導致充分競爭,平均價格也將下降。
宏指令級
1.貨幣和財政政策
緊縮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將直接導致通貨緊縮。比如央行減少貨幣供應量,信貸發放量,提高利率或準備金率,基建項目不批財政。
2.經濟循環
任何事物都有周期,經濟也是如此。當經濟達到頂峰,資產價格泡沫上升,信貸貨幣膨脹,商品供大于求,最終會導致泡沫破裂,信貸貨幣收縮,出現周期性通貨緊縮。
此外,匯率、市場預期等。也是通貨緊縮的影響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這里就不贅述了。
通縮真的好嗎?
量變會導致質變,凡事都有個度。超出自然就不行了。適度的通貨緊縮實際上是有益的。一方面可以擠出資產泡沫,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同時,通貨緊縮時期平均利潤的下降將迫使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另一方面可以正確引導市場預期,促進去杠桿。當貨幣增長率、資產價格、固定資產投資、企業利潤等。都開始下降,經濟部門對未來杠桿的預期自然不會那么強烈。
但惡性通縮會讓市場“過度”。即物價和資產價格的長期下跌導致市場需求不振,企業虧損被迫加薪和裁員,經濟增速下滑.所有這些都不利于國家的長期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內去杠桿化和經濟結構調整,M2和GDP增速下滑,民營企業生存艱難。雷雨頻發,也給我們敲響了通貨緊縮的警鐘。當然,現在談通縮似乎是危言聳聽,但狂熱的市場往往會誤判。無論如何,在不增加杠桿的情況下,降低風險資產是目前的投資方式。
我們不追求偉大,只使用普通人聽得懂的白話,讓你學會財經,懂得理財,和小白一起讀財經。財經從此好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