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于商業承兌期限采取措施,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這與近年來多數商業承兌匯票無法按期支付有關。與之相關的商業匯票究竟是什么意思?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商業匯票是什么意思?
商業匯票是出票人開出的一種票據,委托付款人在未來某一固定日期無條件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特定金額的款項。其實我們可以將其簡單理解為商業往來之間的欠條。
商業匯票可分為兩種類型:銀行承兌匯票和商業承兌匯票。
不過對于企業來說,并不喜歡商業承兌匯票,主要是有以下幾種原因。
【1】變現難:
商業匯票必須等到承兌到期后才能承兌,影響企業的資金流。
【2】貼現成本高
企業在匯票到期之前,將匯票背書后上交銀行貼現,銀行將匯票金額,扣除按照貼現利率計算的從貼現日至到期日的利息 (貼現折價)后的余款為企業實際得到的金額。
【3】流轉難
背書轉讓難,下游供應商一般很難接受商業匯票,尤其是商業承兌匯票
【4】風險大
銀行承兌匯票由銀行承兌付款,即使付款人銀行存款不足,銀行見票也要無條件支付,風險相對小。
而而商業承兌匯票是由企業承兌付款,是以企業信用為基礎,承兌到期后承兌企業不能兌付的風險較高,容易出現到期后也難以承兌的情況,這大大增加了持有商業匯票企業的風險。就比如此前恒大就無法承兌商業匯票,讓不少企業都損失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