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居家養老模式
具體有以下三種模式:1、機構養老模式:目前,我國養老機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養為主的“養老院”。還有一種“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2、社區養老模式:社區養老是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的養老模式。接下來具體說說在中國養老有哪幾種方式
在中國,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養老:
1. 養老院:老年人可以選擇住進專業的養老院,享受全方位的照顧和服務。
2. 社區養老:老年人可以在社區居家養老,社區提供各種便利服務,如家政服務、社交活動等。
3. 居家養老:老年人可以選擇在居家生活,自理或借助家庭護理等服務,以保持健康和*。
4. 自助養老:老年人可以通過自己的積蓄、投資、贍養子女等方式來解決養老問題。
5. 親情養老:老年人可以依靠子女照顧自己的生活,互相扶持。
此外,政府還提供了一系列的公共福利項目和長期護理服務保險等支持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中國式養老”,是指結合我國的經濟水平,基本國情,傳統文化,6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選擇的養老模式。如今,未富先老的中國式養老之路,被概括為養兒防老、退休金養老、以房養老、理財養老等幾種模式。 中國的老人安享晚年需要滿足以下幾點:擁有健康的身體、有充足的金錢儲備、有適合自己的地方養老、有家人陪伴、生病了有人照顧等,究竟哪種養老模式最適合自己的情況,我們一起來看看。
養老有幾種模式
法律分析: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主要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種。1、居家養老:按字面意思,就是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傳統養老方式。2、社區養老:老年人在家庭居住與社會化上門服務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彌補了家庭養老的不足,但社區養老功能不全、服務能力不強的現象也普遍存在。3、機構養老:是指國家、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舉辦養老機構,為老年人集中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一種養老服務模式,包括養老院、養老公寓等多種類型。機構養老將是未來養老的一大主體方式,適合比較喜歡熱鬧的單身老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條 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無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的辦法由*務*規定。
具體有以下三種模式:
1、機構養老模式:目前,我國養老機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養為主的“養老院”。還有一種“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
2、社區養老模式:社區養老是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的養老模式。
3、居家養老模式:居家養老仍然是養老模式的主流。
養老領域目前呈現百花爭艷之勢,要說清楚究竟有多少養老模式談何容易。
下面簡單分享幾種最新的養老模式吧:
1、旅居養老
“旅游+養老”模式的推廣,需要政府部門在政策層面予以規范,需要社會養老機構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也需要老年人不斷更新養老消費理念。
生活式旅居,是讓老人有“家”的歸宿感,讓老人真正享受到“旅游+居家+度假+享老”的生活式度假。讓老人在安全、輕松、私密、整潔、舒適、和諧的環境下,
體驗休閑度假、旅居交友等活動的樂趣,從而心情愉悅,真正享受旅居帶來的快樂,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質量,讓養老升級為享老。
旅居養老
2、抱團式養老
幾個文化水平相仿、性格相投、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在一起共同租住、生活、娛樂,相互幫助、照顧、交流、學習,每個人承擔一定的家務。該方式凸顯了老年人對集體互助養老方式的期望和對精神慰藉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
但是健康老人參加“抱團養老”還行,困難的是那些患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大家住在一起,難免會面臨日常家務負擔、金錢支出的分擔、彼此人際關系等等問題。而且國家沒有相關規范和要求。
3、互助公社式養老
互助公社與傳統養老院不同。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養老護理員,或者說是只有少量的養老護理員。老人在互助公社,可以享受應有的硬件設施;還可以自行組成一個興趣團體。每戶還可以免費使用一塊兒土地,自己勞作自給自足的。
空閑的時候,老人可以做義工,賺取的工分可以存在公社的“時間銀行”兌換相應的報酬和服務。互助實際包含著方方面面,比如教唱歌,教跳舞等,從頭開始,一點一點學,當他(她)掌握到一點點專業的東西的時候,大家都很快樂。
4、以房養老
其實就是“倒按揭“的一種俗稱,指房屋產權擁有者,把自有產權的房子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后者每月給房主一筆固定的錢,房主繼續獲得居住權,一直延續到房主去世;當房主去世后,其房產出售,所得用來償還貸款本息,其升值部分亦歸抵押權人所有。從國際范圍內的先例來看,以房養老非常普遍。
隨著經濟的長足發展,現在社會上主要的養老模式還是分為三大類:
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
1、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通常是指入住敬老院、養老院、老年公寓等進行養老。
敬老院,主要收養對象是五保老人,有條件的敬老院,也會接受享受退休金的自費長者。
養老院,則分為一般性養老院和“醫養結合”養老院。一般性養老院大多是提供基礎的生活照料、生活護理、文化娛樂等服務。“醫養結合”養老院,主要接收失能、半失能、失智、慢病康復、安寧療護長者,除了滿足長者日常飲食、護理、娛樂社交活動外,還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可以保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并依托醫院優良的醫療條件,提供慢病管理、急診診治、康復理療、健康管理等多項服務,提高長者的生活質量,
老年公寓,是供應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體能心態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備餐飲、清潔衛生、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服務體系,是綜合管理的住宅類型。
機構養老的優勢:很多長者選擇機構養老,是考慮到機構能夠提供更專業的護理,尤其是醫養結合的護理院,養老帶醫護,生活養病兩不誤,還可以減輕孩子的壓力。
不足:入住養老機構的老者,有部分會感到自己被孩子拋棄,也會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感到孤獨。
2、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以家庭為中心,靠子女親屬養老。
《長沙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已經審批通過,且將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對于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有明確的定義:
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村)為依托,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支撐,由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專業化服務、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志愿者公益服務共同組成的,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庭護理、精神慰藉等內容的社會服務。
《條例》還明確了居家養老服務的對象范圍:
居家養老服務應當優先保障符合條件的孤寡、失能、重度殘疾、高齡老年人,以及計劃生*特殊家庭、重點優撫對象等人員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
這就意味著一般的家庭老者養老,如果條件達不到享受政府居家養老服務條件的,還是要靠子女子女親屬來照料。
居家養老的優勢:長者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狀態,并與家人有更多親密和互動的時間。
不足:照顧老人是一項消耗體力和精力的任務,特別是對于需要長期護理的老年人,這對家庭來說是巨大的挑戰。如果老年人獨自一人居住,如果沒有及時發現突發疾病或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
3、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模式,則是以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的養老服務。
該種模式借鑒的是俄羅斯、美國、日本流行的“托老所”模式,即早上家屬把長者送到中心,晚上再把老人接回家里。
國內通俗的叫法是“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長者在社區照料中心會被安排豐富活動,諸如玩牌、打麻將、卡拉OK、下棋、猜謎、折紙、畫畫以及學習智能手機的使用等等。這些娛樂休閑活動不僅能讓老人們放松身心,也有機會和更多人進行交流互動,對延緩腦力衰退也是有一定的幫助。
社區養老模式優勢:這種模式既為長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務,又滿足了長者的心理需求,使長者有穩定的生活,同時又減輕了子女的日常照顧負擔。
不足:現在的國情是,大多數身體好的長者其實不太愿意去照料中心,而身體不好的老人雖然想去,可能又不會被照料中心接受,所以會出現比較尷尬的局面。
當然,社會上掀起了其它的養老方式,諸如旅游養老、抱團養老、田園養老等。
像旅游養老,也叫候鳥式養老,在身體和金錢都允許的情況下,實現了年輕時努力賺錢,退休后到各地旅游度假的夢想。
不管哪種養老,只有找到適合自己及家庭的養老方式才是較好的。
浙江彩霞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無圍彩霞養老服務平臺,實際上已經成為“在一個城市里面,集深度與專業度一體、線上線下一體化、居家,社區機構一體化”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像我們這種擁有全面且專業深度的企業,在中國并不多,無圍彩霞養老院聯合創始人張屹波如實說:“但我們也向很多優秀的養老企業及小企業學習,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
養老保險凡是交滿年限的就可以領取使用的
養老社區的模式有哪些?
養老社區的模式有多種,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養老社區模式:
*居住型養老社區:老年人在這種養老社區中擁有*的住房,可以自主生活,同時社區提供一些共享的服務設施和活動,如健身房、餐廳、娛樂室等,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
綜合型養老社區:綜合型養老社區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包括住宿、飲食、醫療、康復、娛樂等,老年人可以選擇在社區內居住,享受全天候的照顧和關懷。
鄰里型養老社區:鄰里型養老社區是以鄰里關系為基礎,通過鄰里互助、社區共建的方式,提供一些基本的養老服務和支持,如日間照料、居家護理、健康咨詢等,旨在滿足老年人在家中的基本生活和護理需求。
文化創意型養老社區:文化創意型養老社區注重為老年人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和創意活動,如繪畫、音樂、手工藝等,通過參與這些活動,老年人可以充實自己的生活,增強身心健康。
共享型養老社區:共享型養老社區鼓勵老年人之間的互助和資源共享,通過共享經濟的方式,老年人可以共同利用一些資源和設施,如共享廚房、共享車輛、共享健身設施等,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這些養老社區模式各有特點,可以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和偏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社區。
一、養老社區
養老社區則要比居家養老更高檔一些。主要還是開發商專門為老年人量身建造的商品房小區,社區里面不僅有老年大學,為老年人充電提供條件。還有營養食堂,任由老人自己挑選喜歡的美食。此外,還有社區醫院給老年人治病提供醫療服務。有的養老社區還建有電影院和老年人健身房,以豐富老年人的生活。
二、醫養結合
這一類主要是指康復醫院。有些老人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護工來照顧 。而作為老人的子女,也都沒有太大的精力去照顧老人,那只能把老人送到康復醫院,讓老人既能享受到良好的醫療服務,又可以獲得養老方面的精心照顧。不過,醫養結合的養老方式的費用支出是比較高的,需要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家庭才能承擔得起。
三、養老院、敬老院
養老院、敬老院的好處是老頭、老太婆比較多,有聊天的、有下棋的、有打牌的等等,生活娛樂還是比較富足的。如果養老院或者敬老院的條件比較好,單位也比較負責,醫療等情況也不錯的情況下,會選擇去敬老院。不想給子女添加麻煩,畢竟他們也有他們的家庭和事業,也不可能長時間地照顧自己。
四、居子女家養老
城市中居住子女家養老的比較少見,但是也存在一部分人,老人與子女居住一起,但是時間長了容易鬧矛盾,尤其是老了以后。不建議居子女家養老。農村中居子女家養老,或者在子女隔壁養老是常見的事情,也是農村老人選擇較多的養老方式,畢竟“養兒防老”嘛。自己辛苦將子女撫養長大,他們有贍養的義務。
五、特殊養老
各地總會有一些養老方式,比如“抱團養老”。部分老人在彼此平等自愿的原則下,互相照顧、互相依靠、共享自愿。但是問題也是很多,付出不一、回報不滿意、監督管理等等都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1、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方面,目前我國市場還相對空白。據艾瑞研究院信息,目前居家養老有三種模式:家人和保姆模式、中介模式、專業居家護理模式。
靠前種,家人和保姆模式。
隨著1979年之后出生的獨身子女一代的父母的老去,“4-2-1”的家庭結構的轉變,加上背井離鄉工作和996潮流的盛行,目前為止養老的主力軍——子女單獨承擔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模式是不現實的。
但大部分保姆來自農村地區,年紀偏大,其本身就面臨著贍養年邁父輩和撫養孫輩的重責,因此離開崗位的可能性很高。加上保姆臟累且社會地位低,下一代不愿意從事這樣的工作,這可能會導致保姆新生代斷層。
第二種,中介模式。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不少護工公司,主要通過中介模式向老年人提供居家護工。特別是和中國目前發達的互聯網平臺潮流結合,通過網上平臺提供護工信息,節約成本。
但是由于我國對護工服務標準和服務商提供責任沒有明確界定,作為中介商的護工公司不僅難以掌控護理人員的素質和質量,尤其是互聯網平臺模式,發生任何事故,更加難以界定責任和問責。
第三種,專業居家護理模式。
即提供公司培養的專業護理人員。相較于前兩種模式,護理的專業度得以保障,適當會提供護士和康復師。針對手術后康復期以及需要適當生活輔助的健康或者半自理老年人。
但成本較高,人才培養和獲得具有一定難度。同時不適用于需要24小時照料陪護的老年人。
2、社區養老
社區作為老年人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的主要根據地,能在老年人熟悉的環境中鑲嵌“養+醫+護”一體的養老服務,宣傳健康教育和疫病預防等教育工作的同時,方便銜接居家護理,無障礙設施改造,緊急救援和轉診以及滿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等服務。
這些服務將主要由開發商采購,和政府的一些補貼,開發商通過依托社區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銜接,拿物業費**成一部分居民養老的費用。然而雖然不少開放商已經提出了相關的新概念,目前提供的服務仍較為基礎,社區養老的模式仍在摸索階段。
3、機構養老
養老機構主要分為地產模式,護理院和養老服務機構三大模式。
地產模式中養老地產醫護養的服務鑲嵌弱,具有很強的地產屬性,高端養老社區主要針對高凈值老年人群,即“高知,高干,高管”,這也意味著能夠承受的人群有限,加上重資產性,導致開發商很難快速擴張,基本聚焦一線城市,因為大部分地區沒有足夠的富裕人群去填補如此胖大的醫療和社區服務。
護理院主要針對需要長期護理的老年人,利潤較薄,極度依賴政策,因此民營占比極小。目前養老服務機構中醫療收入占比較小,但可以預計未來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將會成為主要趨勢。總體來說,養老服務目前容易陷入專業能力不足,定位不清晰,而導致的尷尬境地,提供的服務和市場需求非常不匹配,在未來將會發生非常巨大的變革。
02
獨居是老年人的主流居住形態
據貝殼研究院發布調研數據顯示,隨著家庭結構趨于小型化和核心化,老年人與子女同住的比例逐漸下降,65.5%的老年人選擇*居住,僅26.8%的老年人當前居住狀態是與子女同住,甚至在80歲及以上高齡群體中,老年人*居住比例達48%。
難道養兒真的不能防老?到老了還不是得自己住、還是得靠自己?
事實上,老年人高獨居比例的表面原因是其認為自身身體好,喜歡自由,更根本的原因則是養老觀念的變化。在經歷了住房條件的改善和健康狀況的提升,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生存型、基本保障型居住需求,開始逐步追求自由、品質的老年生活。
03
“養兒防老”的時代已過去
“養兒防老,積谷防饑”,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大家理所當然想著多生幾個孩子來照顧自己老去的生活,這也是我們祖祖輩輩最普遍的養老觀念。
但以60后70后為代表的初代新老年人,親歷了新中國建立后曲折的歷史進程:成長階段教育的缺失,全面改*開放、經濟觀念的轉變,獨生子女政策,智能手機全面觸網......
從“我老了,我沒用,國家養老,養兒防老”到“年齡只是個數字,*自主,積極準備”;
從“由家人共同決策,基本沒有自我空間”到“自己說了算,一定要自我*空間”;
從“生活以家庭為主的傳統家庭觀念”到“需要時會照顧父母和子女的開放觀念和*關系”;
初代新老年人不斷擁抱新變化,“養兒防老”的觀念在慢慢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