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剩余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這種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叫作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具體來說,勞動
相對剩余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這種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叫作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
具體來說,勞動力價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資料價值所構成,因此為了縮短必要勞動時間,需要降低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而商品價值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所以為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就必須提高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同時也需要提高相關生產資料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當這些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即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后,單位商品價值便會下降,勞動力價值隨之下降,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便會縮短,剩余的勞動時間則相應延長,從而生產出相對剩余價值。
因此,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以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的。這種生產方法使得資本家能夠在不增加工作日長度的情況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增加剩余價值的生產,從而提高了剝削程度。
舉例說明:
假設有一個工人,他每天工作8小時,其中4小時用于生產自己必需的生活資料,如食物和衣物,這4小時就是必要勞動時間。剩下的4小時,他則為資本家生產額外的產品,這4小時是剩余勞動時間。
某一天,資本家引入了新的機器和技術,使得工人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了。現在,工人只需要3小時就能生產出他必需的生活資料,剩下的5小時他都在為資本家生產額外的產品。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工人的工作日長度沒有變,仍然是8小時,但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要勞動時間縮短了,從4小時減少到了3小時,而剩余勞動時間則相對延長了,從4小時增加到了5小時。這多出來的1小時,就是工人生產的相對剩余價值。
這個例子說明,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并不依賴于增加工人的工作時間,而是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相對增加剩余勞動時間來實現的。這種方式下,資本家可以在不增加工人負擔的情況下,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從而增加了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