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多次提到供給側改革,讓不少人都懵了。因為,很多市民都不知道供給側改革是什么意思?還有,既然國家如此重視供給側改革,那么供給側改革必然有很大的意義。那么,究竟供給側改
兩會期間,多次提到供給側改革,讓不少人都懵了。因為,很多市民都不知道供給側改革是什么意思?還有,既然國家如此重視供給側改革,那么供給側改革必然有很大的意義。那么,究竟供給側改革有什么意義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供給側改革的涵義與意義。
有人叫小編通俗的解釋供給側改革是什么意思?小編知識有限,只能通過官方資料,得出答案: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就是供給側改革的意思,大家看懂了嗎?那么,供給側改革有什么意義呢?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二、通過簡政放權等改革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改革取得顯著成績,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某種程度上的越位、缺位和錯位問題依然存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須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厘清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加快拆解兩種“套娃”,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審批許可,改進政府管理方式,提高監管和服務水平。
三、通過要素價格等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清除市場壁壘,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水、電等領域價格改革;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加強產權保護,發展技術市場,使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
四、通過深化改革使國有企業做到生產能多能少、員工能進能出、企業能生能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研究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富余人員的分離和再就業、不良債權的重組,以及“僵尸企業”的破產重整或清算,進而激發國有企業的生機活力。
五、通過創新驅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當前,創新能力不強、體制機制僵化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要害問題。從國際經驗看,每次科技和產業革命都會帶來生產力大幅提升;供給側一旦出現革命性創新,市場需求就會排浪式增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企業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將經濟發展切換到依靠內生性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和有效需求驅動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