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遠的鄉村,因為環境和經濟條件的制約,醫療設施很不完善,鄉村醫生也被稱為鄉村里“最美的人”。他/她們常年奔波在崎嶇的鄉村道路上,去患者的家里為他/她們診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了讓這些最美的“天使”擁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國家也出臺了相關鄉村醫生養老保險政策。下面讓我們來和大家說一下。
1、凡三證齊全(鄉村醫生證,鄉村醫生職業證書,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年齡:男60歲,女,55歲以上鄉村醫生在村級連續不斷執業35年以上者(含35年),每人每月按1080元左右退休解決。
2、凡三證齊全,年齡,男,60歲,女55歲以上鄉村醫生在村級連續不間斷執業30年以上者(含30年)每人每月按800元左右退休解決。
3、凡三證齊全,年齡:男,60歲,女,55歲以上的鄉村醫生在村級連續不間斷執業25年以上者(25年)每人每月按600元左右解決。
4、凡三證齊全,并持有國家承認學歷的鄉村醫生,可參加考取助理執業醫師證和執業醫師證書。
江蘇省:地方給予補助,鼓勵村醫參加養老保險
典型地區
常州:現有在崗普通鄉村醫生(未達到退休年齡):按醫院臨時用工**聘用手續,享受臨時用工社保待遇,在現有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基礎上增加醫保、生育、失業、工傷、長護險待遇。
山東省:村醫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衛生院與個人按比例承擔繳納
典型地區
日照市:支持引導鄉村醫生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區縣財政根據自身財力情況按照最低繳費檔次對其個人繳費進行補助。
廣西省:分類解決鄉村醫生基本養老
典型地區
南寧市:1.執業(助理)醫師證的參照靈活就業人員幫購買職工基本養老保險(7300元/人/年);2.未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證的幫購買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000元/人/年)。
湖北省:按工作年限發放補助
在崗鄉村醫生自主選擇養老保險種類,主要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大多在每人每年1200元至2000元之間。離崗鄉村醫生養老生活補助,多以累計執業滿10年為基準,對不同工作年限實行不同檔位補助標準,每人每年財政補助大多在2400元至3600元之間。
典型地區
十堰市:對符合條件的退休、離崗鄉村醫生按照工作年限40元標準計算發放生活補貼。以工作了30年為例,按照十堰市的養老標準,離崗后每月可領取1200元
江西省:鼓勵地方采取有效方式妥善解決鄉村醫生養老問題
典型地區
豐城:參保村醫每年給予1600元補助。對購買養老保險的鄉村醫生每年給予1600元的參保補助,以對參保者進行補助的方式,激勵廣大鄉村醫生積極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云南省:每人每月200元
到2020年底,云南省在崗鄉村醫生均按規定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云南省財政將從2020年起,按照每人每月200元的標準,每年安排資金9000萬元,用于補助鄉村醫生參加養老保險。但村醫到齡不離崗,省財政將扣減下達各地用于補助村醫參加養老保險的每人每月200元的新增補助資金。
典型地區
臨滄市:已建立完善了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制度政策,所有鄉村醫生已購買養老保險,離崗鄉村醫生的生活補助按照500元--600元/年工齡/人的標準給予落實。
廣東省:編內編外參與不同養老保險
1、納入鄉鎮衛生院編制內管理的鄉村醫生,在村衛生站工作至退休年齡的,按照有關規定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并享受相應待遇;
2、未納入鄉鎮衛生院編制內管理、與鄉鎮衛生院建立勞動關系的鄉村醫生,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3、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按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4、對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未繳滿15年養老保險繼續繳費的鄉村醫生,鼓勵各地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另行制訂相關規定給予適當補助。
2月23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據了解,此次文件重點強調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根據此次《意見》顯示,加快培養鄉村公共服務人才,從村醫收入待遇、養老、執業資質等方面入手。
根據《意見》內容,整理如下:
(1)落實村醫補助、養老、待遇
自一體化以來,養老待遇等問題便是鄉村醫生期盼解決的難題,每年兩會上交的不計其數提案就是最好的證明。
所以,此次文件表示:
落實鄉村醫生各項補助,逐步提高鄉村醫生收入待遇,做好鄉村醫生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工作。
(2)每5年動態調整衛生院人員編制
按照服務人口1‰左右的比例,以縣為單位每5年動態調整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總量,允許編制在縣域內統籌使用,用好用足空余編制。
(3)完善村級醫療人才激勵,“鄉聘村用”
當前村醫隊伍現狀是付出的越多回報的越少,一句“勞無所得”形容毫不過分。針對這一問題,《意見》強調:
完善鄉村基層衛生健康人才激勵機制,落實職稱晉升和傾斜政策,優化鄉鎮醫療衛生機構崗位設置,按照政策合理核定鄉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總量和水平。
加強縣域衛生人才一體化配備和管理,在區域衛生編制總量內統一配備各類衛生人才,強化多勞多得、優績優酬,鼓勵實行“縣聘鄉用”和“鄉聘村用”。
(4)村醫向執業(助理)轉化,實施全科轉崗
深入推進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引導醫學專業高校畢業生免試申請鄉村醫生執業注冊。
這一舉措體現出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更加注重“質量”,而未來利好政策必將是持“證”村醫先人一步享受,“優勝劣汰”生存圈也在加速形成。
(5)多點執業,村診所開辦放開
深入實施全科醫生特崗計劃、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和助理全科醫生培訓。
支持城市二級及以上醫院在職或退休醫師到鄉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多點執業,開辦鄉村診所,充實鄉村衛生健康人才隊伍。
(6)鼓勵定向培養本土鄉村醫生
鼓勵免費定向培養一批源于本鄉本土的大學生鄉村醫生,多途徑培養培訓鄉村衛生健康工作隊伍,改善鄉村衛生服務和治理水平。
衛生院須配備公衛人才鄉鎮衛生院應至少配備1名公共衛生醫師。也就是說,基層醫務人員將無需公衛和診療兩手抓,而基層“重公衛輕診療”的現象或將扭轉。
(7)發放住房補助,解決子女就業教育問題
對縣鄉事業單位專業性強的崗位聘用的高層次人才,可采取協議工資、項目工資、年薪制等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合理確定薪酬待遇。
鼓勵地方通過建設人才公寓、發放住房補助,允許返鄉入鄉人員子女在就業創業地接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解決好返鄉入鄉人員的居住和子女入學問題。
綜上,不難發現我國鄉村振興發展格局基調已定,意味著基層醫療將面臨新一輪的改革,同時村醫隊伍換血速度也會將不斷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