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目前面臨著諸多難題,如衛生保障覆蓋率低,資源分布不均,初級醫療服務滯后,藥費居高不下,這些醫療改革現狀成為目前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如果想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障水平,國家需要加大對醫療衛生的投入。
醫療改革現狀一:***在醫療改革中的角色定位不準確
我國醫療體制改革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市場化的經濟運行方式可以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經濟效益,但是也使得醫療資源的分布不平衡。把醫院推向市場,走單純的市場化道路,正是***在這場改革中沒有對自己進行正確定位的結果。在改革過程中,***“抓大放小”的方式正是導致醫療衛生服務出現兩級分化的直接原因。市場化的改革,使得***淡化了自己對醫療衛生行業的監管責任。醫院產權改革,使得***在下放權力的同時也放棄了自己的義務。同時,***也忽略了對醫療衛生這種本該屬于自己社會責任范圍的公共品的監管,用改革國有企業的方法來改革醫療衛生行業,將醫療衛生機構視同于一般的企業。
醫療改革現狀二:***和社會在對醫療衛生機構的定性上存在偏差
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許多醫院產權改革的支持者認為,醫院應成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市場主體,應在國家法律規范的框架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實質上也就是把醫院看成了一般的營利性企業,從而削弱了其服務于保護公眾基本健康權利的目標。也正是由于這種定位上的偏差,使得醫院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把贏利作為其重要目標,使得醫療服務價格和醫療衛生費用迅速攀升,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20世紀80年代實行財政體制改革后,醫療衛生行業的投入主要由地方***承擔。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廣大的欠發達地區缺乏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財力,而不得不采取“放權棄責”的方法,把醫療衛生機構推向市場,讓其自行發展,加劇了其營利性的發展步伐。
醫療改革現狀三:我國醫療保障社會化程度較低
在現行體制下,我國醫療保障的覆蓋面比較窄,有百分之七十的農村人口和部分城市弱勢群體沒有任何醫療保障。而對于企業來說,勞保醫療幾乎還是企業的自我保障,因此企業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在一些企業,因為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工種,不同數量的離退休員工數量都導致了不同醫療保障的負擔,這些都使得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上述醫療改革現狀表明,我國的醫療體制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要求***重新確立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努力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提高經濟效益,而且國家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維護醫療體制改革的實施,避免醫療保障水平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