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靠前件需要辦的事情就是**大學生醫療保險。一般來說,大學生醫療保險由高校統一**,**后,在校大學生可以享受到包括門診、急診、住院等多重醫保享受。那么,大學生醫療保險具體可以享受哪些呢?
首先,在門急診方面,校內門診大學生可以享受不低于90%的醫保統籌基金支付,若在校外就醫,個人支付比例也不會很高。
其次,大學生在住院、急診觀察室留院觀察等情況下也可以享受大學生醫療保險。
在網上跟帖中,不少在讀或往屆的大學生坦言,在校醫院看病,只能看最小、最常見的病,醫生也是用最簡單的診療,用最低廉的藥物。這樣的公費醫療,事實上和無費醫療”差不多。
大學生低標準的公費醫療,到底弊端有多大,我們不妨再看一個典型的例子:2004年,清華大學學生張春鳴因腹瀉至少4次到校醫院看病,校醫院診斷為腸炎并不同意轉院,被拖了將近4個月后,張自費到北醫三院確診為腸癌晚期,在昏迷中離開人世。據醫學資料顯示:腸癌如果發現早,手術后有存活希望。校醫院為什么不同意轉院?是因為當時實施的一項政策:北京市大學生所享受的公費醫療,***承擔80%,直接劃撥給學校,剩下的20%,由學校和學生負擔,學校視自身經濟情況,決定全額或部分報銷。由于學校顧慮剩下的20%”主要由學校支出,更由于***承擔部分只限于計劃內招生,所以校醫就不能不在用藥標準、同意轉院上動心思。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低標準,全包式”的醫療保障體制,早就有了從根本上改革之必要。
這一次,借助新醫改方案的東風,大學生被納入了醫保范圍。大學生的保障水平因此提高了很多,高校也減輕了負擔。但是,如果從保險費用的角度看,雖然我們還不知道自己繳費”的額度是多少,一些經濟條件不好且自恃身體不錯的大學生,恐怕又會因繳費負擔,對納入醫保有所抵觸。
如果我們承認醫療是一個人的基本權利,那么也應該考慮如何解決大學生納入醫保后的這些新問題。我個人認為,納入醫保,只意味著保障平臺的由小變大,而不是***撒手不管的理由。因此,繳費政策也要有必要的靈活性。具體來說,一是繳費標準應該多種多樣,讓學子們有著充分的選擇余地;二是***要在不低于以往大學生公費醫療”投入的前提下,將這部分錢以醫保補助金的方式,補給家庭困難的大學生,以保障其基本醫療的需要。
大學生醫保報銷的流程:在地定點醫療機構或公立醫院就診,出院時先自己墊付住院醫療費,就讀高校收集匯總票據,報市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進行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