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通寶這一枚古錢幣在現在還是可以見到的,有些古錢幣流傳到現在基本存世量已經是很少,很難見到了。利用通寶的版本是有幾版的,版式大致有背“厘”,“二厘”,“五厘”,“一分”,以記折銀。也有光背和背“云”,背“貴”等字。文字書寫頗為工整。那么,現在利用通寶存世量大不大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析分析。
利用通寶存世量大
清康熙年間,年輕的康熙帝感覺到來自“三藩”對朝庭威脅日漸加大,他力排眾議決斷撒藩。吳三桂以此為由,舉起反清大旗,他將所掌國庫資財盡行散發,并設監鑄造“利用通寶”,在轄區內發行。隨著吳三桂反清大軍的推進,“利用通寶”迅速在南方各省流通。吳三桂當時還未統一天下,發行利用通寶的數量卻十分之多。因此這種錢幣的存世量并不少,售賣價格在古錢幣界處于中等水平。
利用通寶的發行的歷史意義
1、從“利用通寶”流通時間,看其歷史意義。吳三桂舉旗反清的主要運作方式有二種,一是武力推進,搶占地盤,擴充勢力;二是發行錢幣,激活經濟,穩定人心。從某種程度上講,發行錢幣比武力推行的意義要大得多。吳三桂及其建立的王朝發行的錢幣有三種。一是1674年吳三桂起事之初發行的“利用通寶”;二是公元1678年,吳三桂率兵攻入湖南,在衡陽自立為皇帝,國號“周”,年號“昭武”,發行的“昭武通寶”;三是吳三桂死后,他的孫子吳世藩在云南王府繼位,改年號為“洪化”,鑄造的“洪化通寶”。三種錢幣共存時間僅三年,然而“利用通寶”生命力最強,從1674年起一直到清代中后期,在漫長的200多年中,南方各省特別是云、貴、湘(尤以臨澧地區為盛)把它夾雜在大清朝庭的錢幣中流通,直至民國初年才停止使用。其流通時間之長,創下了歷史上各個起義軍和反朝庭的政治集團所發行的錢幣之最。
2、“利用通寶”的發行激活了一方經濟,因此深受群眾歡迎。在封建社會,錢幣的發行必須要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否則就會出現***、拒絕等流通障礙。“利用通寶”流通通暢、領域廣、時間長的主要原因是時機選擇好,因而很受老百姓歡迎。1674年前后,清王朝建立不久,百廢待舉,戰火連年,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加上大多數百姓對滿清的刻骨仇恨,吳三桂反清大旗一舉,各地民眾紛紛響應。“利用通寶”可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迅速被老百姓接受。吳三桂挖空心思,論功行賞,凡在戰場上有功者在加官進爵的同時又獎勵“利用通寶”,使“利用通寶”的影響力不斷加大。盡管吳三桂從發行“利用通寶”到他的王朝滅亡不到十年,但“利用通寶”這個有特殊意義的政治產物,沒有隨吳王朝的滅亡而消失,它在廣袤的南方各省延綿數百年,直至今天它成為一種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被民間和國家博物館收藏
溫馨提示:錢幣收藏是一種文化傳承,收藏不僅是一種興趣,更是對文化的一種保護。熱愛收藏的藏友歡迎加入錢幣收藏交流,為大家提供交流、鑒定、回收、估價服務。實時行情變化一手資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