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歐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并正式運用。
作為絲綢之路的見證者,絲綢之路上的錢幣一直伴隨著古絲綢之路的興衰不離不棄。
雖然幾千年來的絲綢之路上有無數次大小規模的王朝更替與人口遷徙,其中究竟涉及到多少種錢幣種類至今沒有人能說得清,但這豐富的經歷賦予了絲路錢幣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歷史價值。
商品交換是貿易的核心
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交流的通道與橋梁,要實現這一作用,首先,它必須是一條貿易之路。正因為東西方之間以及沿線各貿易中轉站對彼此商品貿易差價巨額利潤的追逐,才確保了這條貿易之路的貫通和順暢,并使之能夠不斷地發展延續下去。
貿易的核心是商品交換,有了商品交換,自然就有錢幣流通。
絲綢之路上的錢幣
靠前、中原王朝鑄造的錢幣
比如新疆和田麥力克阿瓦提漢代遺址出土的45公斤漢五銖錢,墨玉縣阿克薩萊鄉出土的8.5公斤宋代錢幣,途經羅布泊的古代商道上,散落著的970多枚開元通寶、乾元重寶等唐代錢幣。還有在中亞、非洲以及南海、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出土發現的開元通寶、永樂通寶等錢幣都屬此類。
開元通寶
第二、境外國家和地區鑄造的錢幣
比如新疆吐魯番地區以及甘肅、青海、寧夏、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發現的貴霜錢幣、波斯薩珊朝銀幣、東羅馬金幣、***金銀幣等,其中尤以1959年新疆烏恰縣境內深山中修路時,在石縫中發現的947枚波斯薩珊朝銀幣最具典型意義。
薩珊銀幣
第三、沿線文化交融錢幣
即絲綢之路沿線如新疆、中亞等地鑄造的明顯帶有東西方兩大錢幣文化體系相互交融特點的錢幣。
第四、實物貨幣
在絲綢之路貿易中,曾充當過交換媒介或價值尺度的實物貨幣有絲綢、棉布、茶葉、食鹽等實物,在一定時期和特定范圍內,曾充當過交換媒介或價值尺度,在絲綢之路貿易中扮演過貨幣職能,也應屬于絲綢之路錢幣。
說明:內容來源于網絡,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