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是每個勞動者都應該履行的義務,只要工資等到納稅的起征點就應該及時繳納個人所得稅,那么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個人所得稅應如何繳納?小編在下文就為大家淺要的分析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個人所得稅應如何繳納
1、對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2、考慮到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數額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員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固定收入,因此,對于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可視為一次取得數月的工資、薪金收入,允許在一定期限內進行平均。具體平均辦法為:以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除以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以其商數作為個人的月工資、薪金收入,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按實際工作年限數計算,超過12年的按12計算。
3、按照上述方法計算的個人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納的個人所得稅稅款,由支付單位在支付時一次性代扣,并于次月7日內繳入國庫。
4、個人按國家和地方***規定比例實際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金、基本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基金在計稅時應予以扣除。
5、個人在解除勞動合同后又再次任職、受雇的,對個人已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不再與再次任職、受雇的工資、薪金所得合并計算補償個人所得稅。
二、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經濟補償的標準
《勞動合同法》第47條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具體標準如下:
1、年限計算標準: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根據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之規定,工作時間不滿一年的統一按一年的標準發給經濟補償金,勞動合同法以六個月作為分界線做出不同的規定,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2、不再限定補償年限:根據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之規定,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在新法下,此兩種情形經濟補償已經沒有12個月的限制了。
3、工資計算基數:根據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之規定,經濟補償金的工資基數計算標準是指企業正常生產情況下勞動者解除合同前十二個月的月平均工資。依據該辦法第六條、第八條、第九條解除勞動合同時,勞動者的月平均工資低于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按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標準支付。勞動合同法簡化了工資的計算標準,規定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關于“工資”: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號)
如果被公司解除勞動合同我們應該向公司申請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如公司不同意我們可以向當地的勞動部門申請仲裁。根據賠償金的數額達到了納稅標準,我們就應該及時繳納個人所得稅。若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小編建議登錄平臺咨詢客服,隨時隨地的為大家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給大家最有益的建議及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