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雯報道】根據太保安聯近日發布的報告,截至2017年底,在15個長護險試點城市中,參保人數已經超過了4400萬人,當年受益7.5萬余人,賠付護理保險金約5.7億元,基金支付比例達到70%以上。
面臨老齡化社會,除了用以覆蓋基本生活開支的養老金外,還有很多需要考慮的,譬如護理費。由于醫保項目中并不含長期護理費用,一旦面臨高額的長期護理費,家庭經濟壓力可想而知。因此,長期護理保險亟待更快發展。
在民政部9月23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中,長期護理保險這一制度再度被重點提及。《實施意見》明確表示,推動建立保險、福利和救助相銜接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加強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與長期照護體系有機銜接。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長期護理保險主要以政策性保險為主導,商業護理保險市場呈現規模小、產品價格高、保障功能弱、產品特色不明顯等特征。我國長期護理保險體制仍在探索和完善中,而商業護理保險雖然面對補充政策性保險的巨大機遇,但也面臨缺乏精算數據、護理服務供給市場不成熟、逆選擇風險較高等痛點。
長護險試點三年,各地政策不一
我國老齡化程度形勢嚴峻,且呈現加速態勢,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未富先老、護理市場供需失衡的背景下,長期護理問題在老齡化過程中愈發突出,甚至成為國家和個人都將面臨的挑戰。
作為養老服務中解決照護支付能力的重要一環,在此次《實施意見》中,長期護理保險這一制度再度被重點提及。《實施意見》中明確表示,推動建立保險、福利和救助相銜接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加強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與長期照護體系有機銜接。
民政部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也表示,要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鼓勵發展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產品,進一步建立完善多層次保障體制,以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照護需求,有效緩解老年人因身體狀況變化等導致養老費用增加的后顧之憂。
長期護理保險(LongTermCareInsurance),也稱長期照料保險,是指為那些因年老、疾病或傷殘導致喪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長期照顧的人提供護理費用或護理服務的保險。
據悉,目前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分為政策性保險和商業護理保險。
政策性保險方面,在2016年6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決定在15個城市進行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正式啟動試點。2019年***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靠前財經記者從行業內了解到,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三年以來,試點城市已經由國家和人社部指定的15個擴大到了50個,主要方式為以社會保險為基礎,將城鎮和居民醫保基金劃撥出部分資金,輔以***補助、個人繳費、福彩基金、捐助等方式,設立長護基金,為重癥、失能、半失能等特殊人群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的報銷支持。
太保安聯近日發布了《中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模式和實踐研究報告》,其中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在15個長護險試點城市中,參保人數已經超過了4400萬人,當年受益7.5萬余人,賠付護理保險金約5.7億元,基金支付比例達到70%以上,人均支付7600多元。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6月召開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三周年實踐探索與經驗總結”研討會上表示,由于沒有制定統一的制度框架,各地試點的籌資渠道有所不同,致保障范圍、受益規模、待遇形式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
靠前財經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統計發現,在籌資方式上,15家前期試點城市中,10個為定額方式,3個為比例方式,1個為“比例+定額”方式;同樣在支付方式上,有7個是按比例補償,另一部分則為定額支付;而15個城市在補償對象的準入標準、支付金額的具體標準上更是五花八門。
不過,總結而言,“從補償程度來看,大部分試點城市對于居家服務補償相對較為充分,但機構養老的補償水平卻有限。”太保安聯表示,例如,上海長期護理對于機構養老支付標準為600~900元/月,長期護理基金支付85%,但從上海、北京護理機構供給情況來看,目前普通中檔養老服務機構每月花費通常可達4000~5000元,中高端機構可超過1萬元,社會長期護理保險僅能負擔15%~20%的機構費用支出,補償水平有限。
商業長護險的機遇與挑戰
“目前我國大部分政策性長護險試點地區的資金來源是醫保基金,而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長護險制度從建立到發展成熟需要較長時間,在這一過程中均面臨護理費用的上升以致籌資收入承載較大支出壓力,因此需要拓展籌資渠道。同時,也應更多地發揮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的補充作用。”一名負責長期護理保險的保險公司高管對靠前財經記者表示。
據了解,在長期護理保險市場中,目前商業保險機構主要承擔“經辦社會長期護理保險”和“開發并銷售商業長期護理險”兩大角色。
根據上述太保安聯的研究報告,太平洋壽險、中國人壽、泰康人壽等10家商業保險公司參與了長期護理保險經辦。通過***購買的方式,參與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通過護理保險經辦,提供政策咨詢、資質認定核查、費用審核(初審)、資金結算撥付等服務。
事實上,我國商業長護險的起步要早于政策性長護險,但由于生命周期跨度長、風險不可預測、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長期護理保險在供需雙方都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造成市場供給不足、消費不足的情況同時存在,因而與壽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商業保險產品相比,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的規模非常小。
在多功能險“當道”的那幾年,部分專業健康險公司由于經營范圍限制,借道商業護理保險設計成中短存續期的高現金價值產品,因此2015到2016年,商業護理險保費呈現爆發式增長,但在2017年“保險姓保”政策出臺后,中短存續期護理險得到規范,護理險整體保費遭遇斷崖式下滑,2017年及2018年分別下滑77.2%和52.4%。
盡管如此,在如今老齡化加速的環境下,對長期護理的需求增長仍然使得商業長護險的前景受到業內看好。
太保安聯認為,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供給存在較為嚴重的短缺,如將社會保障體系不足以支付護理支出的部分,作為商業保險補充的服務空間,則僅北京和上海商業護理保險潛在規模就已接近千億元。
不過,綜合業內人士的觀點,目前商業長護險的發展存在幾大痛點:缺乏精算數據導致產品形態單一、定價過高;護理依賴等級和服務內容等標準體系尚未建立,體系不完善、缺乏行業統一標準;***支持發展的政策不足,缺乏關于長期護理保險的法律制度體系和稅收支持政策;缺乏費用管控手段,存在較強的逆選擇風險以及護理市場專業人士的缺口巨大等問題。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從制度層面,建立一定的調費機制來為保險公司止損;在行業基礎設施方面,建立統一的長期護理等級標準,區別于各地醫保需考慮收支平衡下的長期護理標準,以支持保險機構的長期護理產品開發,同時建立長期護理的發生率數據庫,并在行業內建立共享機制;在政策支持上,對單位和個人購買商業補充的長期護理保險給予稅收優惠;在專業護理人才建設上,依托高等護理院校高等職業教育以及專業護理機構,通過定向培養、聯合培養,加快長期護理保險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