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省份養老金吃緊,部分地區養老金收支惡化”。這則新聞最近幾天引發熱議——“養老金到底還發不發得出”。每隔一陣子,就有類似說法出現。幾乎每個季度的人社部新聞發布會都要強調“當期養老金發放沒問題”,但養老風險話題頻掀波瀾。比如,部分省份收不抵支真有那么可怕嗎?2014年,黑龍江、河北、寧夏三地的職工養老保險的確支大于收。但同時,其他28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收大于支。從全國看,2014年職工養老收入2.3萬多億元(包括財政補貼),支出1.9萬多億元,累計結余3萬多億元,稱得上財務穩定。養老保險是立足于互助共濟基礎上的全國性制度安排,局部缺口反映的是地區分割的不合理性,我國已在推進全國統籌。養老保險制度所涉及的復雜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清楚的。老百姓想知道繳費去了哪里、退休后能領多少錢,也關心養老保險基金的詳細運行、未來變動趨勢。相比這些需求,每年或每季度公布一次總數據太不解渴,認為部分問題太專業而不去解釋的做法更容易引起百姓猜疑。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是為了化解人們年老后的焦慮,不應反過來變成焦慮的源頭。應該盡量提高透明度,加快完善制度,建立起人們對制度的信心。文/白天亮?(原載于11月23日《人民日報》,原標題為《用什么消解公眾“養老焦慮”》,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