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它反映了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相對數量,是城鄉人口分布狀況的重要表現形式。
城鎮化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 在人口普查年份,可以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判斷出每個村(居)委會的城鄉屬性,代入普查的常住人口數據,可以直接計算得出城鎮化率。 在非普查年份,由于沒有進行全面的人口普查,無法直接獲得城鎮人口和總人口數據,因此需要通過以下方法估算城鎮化率: 結合國家統計局城鄉劃分地域庫城鄉屬性的變化,估算城鎮地域擴張對城鎮化率變化的貢獻。 通過開展人口抽樣調查,分別估算城鎮常住人口自然增長和城鄉人口遷移對城鎮化率變化的貢獻。 城鎮化率的變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 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城鎮化率的最主要因素。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鎮的產業結構和就業機會就越豐富,對人口的吸引力就越大,城鎮化率也就越高。 人口遷移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區之間的流動。人口從農村向城鎮遷移是城鎮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也是城鎮化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的城鎮化政策對城鎮化率的變動也具有重要影響。***可以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人口向城鎮聚集,促進城鎮化率的提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22%,比2022年末提高0.50個百分點。我國城鎮化率總體上呈現持續上升趨勢,但仍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未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和城鎮化政策的不斷完善,我國城鎮化率仍將保持上升趨勢,預計到2035年將達到70%左右。城鎮化率的計算方法
影響城鎮化率的因素
我國城鎮化率的現狀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