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是我國有名的一站式出行平臺,自從有了滴滴之后,人們出行就方便多了,不過最近滴滴出行開始拓展其他業務了,據消息稱,滴滴出行悄悄上線了一款金融服務。這個滴滴金融不僅可以貸款還能買保險等等,功能極為豐富。
也許大家只知道滴滴是一個出行平臺,能夠用來出行約車,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滴滴也在做金融服務。那么滴滴為何突然跨界如此之大進軍金融行業呢?
金融變現從來是互聯網行業皇冠上最閃耀的明珠,那么滴滴進軍金融行業是在為變現做準備嗎?滴滴能否如愿憑借金融板塊走出當前戰略困局?
新年伊始,“滴滴出行”App里“悄悄”上線了金融服務頻道。盡管保持了低調,位置也僅僅是在出行App提供服務選項中的末端,但還是被細心的用戶發現了。
目前滴滴已擁有支付、網絡小貸、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四塊牌照,涉及貨幣基金、保理、保險、汽車融資租賃、消費信貸等業務,緊密貼合出行場景,初步形成金融生態。
事實上,“滴滴金融”App已于2018年7月上線,但金融服務系統地亮相于出行App,尚屬首次,因此也引發了市場熱議:“在大流量的出行工具上推出,意味著要進一步做流量轉化”、“滴滴金融板塊的部分產品噱頭大于實質,甚至在合規上存疑”……
不過,滴滴金融對外界的聲音并沒有太多在意。“畢竟經歷了很多事,現在我們對外界的聲音都比較淡定。”滴滴金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但在錯過了流量變現紅利期的“天時”后,又面對其他互聯網巨頭對用戶搶奪和金融嚴監管的雙重夾擊,滴滴金融身上還有更多的未知數。
低調“金融夢”
記者注意到,此次與滴滴金融服務頻道同時出現的還有網絡互助計劃“點滴相互”,其聲稱覆蓋癌癥和99種重疾,0元加入,最高互助金額50萬元,收取6%的管理費。據滴滴金融頁面顯示,截至1月10日,已有超5萬人參與。
除了“點滴相互”,滴滴金融服務頻道還推出了大病籌款平臺“點滴求助”,并宣稱具有1對1專屬顧問全程指導、3分鐘快速發起籌款、零手續費、最快當天到賬等優勢。“雖然‘點滴相互’和‘點滴求助’都不屬于保險產品,但參與者多為精準用戶,有利于后期轉化成保險購買用戶。”一名保險行業從業人員告訴記者,雖然此舉有利于獲取更多流量,但2019年網絡互助產品可能迎來更為嚴格和系統的監管,“點滴相互”的發展存在不確定性。
滴滴金融相關負責人以互聯網頭部平臺此前推出的網絡互助計劃為例,認為只要產品定位不是保險且合規,應該不會遭到監管的“阻攔”。他強調,“點滴相互”是基于滴滴體系用戶的需求而生,目標群體是沒有參與相關健康保障的年輕用戶。
事實上,在滴滴內部看來,整個滴滴金融板塊的產品就是基于用戶需求而生,而滴滴金融的主要定位就是助力出行業務。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2月,滴滴宣布業務調整,將原曼哈頓(滴滴原金融部門)升級為金融事業部,“以科技手段賦能金融行業,致力于為滴滴司機和用戶提供保險、信貸、***、支付、汽車金融等普惠金融服務,進一步提升安全、體驗等指標。”滴滴當時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