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一村民種樹挖出銀元,數十名村民手持鐵鏟等工具集體淘寶,那么這些銀元到底是什么,值不值錢呢?據方山縣文物旅游局稱,地下文物屬于國家所有,村民不能將挖到的文物據為己有。
4月9日,山西呂梁峪口鎮石板梁村發現大量銀元,眾多村民集體“淘寶”。網傳畫面所見,數十名村民手持鐵鏟等工具,在大片泥地上翻土挖掘。據悉,當地有村民于4月9日在種樹挖土時,無意間發現了泥土中埋藏了銀元。消息傳出后,隨即吸引大批村民慕名趕至“尋寶”,據稱最豐收的其中一名村民,從泥土下挖到40多塊銀元。
然而縱使村民挖得再多的銀元都只是徒然,因為方山縣文物旅游局已就此表態,說明所有的銀元收歸國有,不得私藏。
銀元有收藏價值嗎?
提起銀元,相信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所謂的袁大頭,大家在電視劇中也是可以經常看到。可以說“袁大頭”代表了中國近代的貨幣文化,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經濟、金融的歷史興衰和滄桑。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銀元的收藏價值怎么樣?
銀元靠前次是出現在十五世紀中期,它最初是起源于歐洲,大約在明代的時候傳入中國,但是進入使用的鼎盛時期卻是在清朝的乾隆之后,再者,結合我們稱歐洲人為洋人的關系,銀元傳入中國時被稱作“大洋”、“洋錢”。
隨著銀元在中國的普及,也逐漸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設計外觀。比如三帆銀幣、竹子銀幣等,在當時那個年代都令人耳目一新,目前古錢幣收藏市場上銀元價格也是各有千秋,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屬銀元“袁大頭”。
“袁大頭”由天津造幣廠首先開鑄,其后南京、廣東、武昌、甘肅等地的造幣分廠陸續鑄造,隨即其便成為當時的通行貨幣。由于鑄地多、鑄量大,出現了許多版別。
記者發現,拍品中,晚清民國機制銀幣的價格成千上萬者不稀奇,比如民國黎元洪無帽7錢2分銀幣起拍價180萬,宣統三年一角銀幣起拍價130萬,民國三年甘肅袁世凱一圓銀幣起拍價150萬元……而一般來說,拍品底價至少比市場價低20%。有時為了拍賣會起“蓬頭”,起拍價甚至只有拍賣底價的一半,比如宣統三年曲須龍銀幣拍賣底價為170萬元,但起拍價為250萬元。
拍賣價漲得快,市場價更是高。陳克濤介紹,民國三年、九年、十年的“袁大頭”因為存世量多,且大多在市場上使用過,因此其在收藏***市場的價格長期以來比較平穩,在2004年前的十多年里,一枚價格僅為六七萬元;2006年開始價格抬升,2009年漲到126萬左右,2010年初漲到了145萬。當時,藏家們已經覺得頂了天了,不可能再漲了。沒想到,今年“袁大頭”竟然一飛沖天,漲到近80萬一枚。據悉,目前在收藏市場上,“袁大頭”已經是有價無市。
“袁大頭”老銀元中,各個版別價格也有差異。3年版最常見,10年版其次,一元幣市場價在420元左右;9年精發版做工比較好,市場價在元500元;8年版相對比較少,市場價在7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