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即全社會融資規模,是指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包括人民幣信貸、債券發行、股票發行、非金融企業債券、***債券等各種融資方式,也稱為社會融資量。
社會融資規模存量是指一定時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余額。
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額。
社融數據一般作為經濟的先行數據,可以幫助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勢。根據央行發布的2024年7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顯示(http://www.pbc.gov.cn/):
2024年前七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8.8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22萬億元。
(1)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38萬億元,同比少增3.27萬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970億元,同比多減388億元;
(2)委托貸款減少573億元,同比多減1324億元;信托貸款增加3072億元,同比多增2615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3440億元,同比多減2331億元;
(3)企業債券凈融資1.61萬億元,同比多3116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445億元,同比少3937億元。
(4)***債券凈融資4.03萬億元,同比多2380億元;
社會融資增速指標立足于描述社會融資規模,從需求端,反映全社會貨幣的需求情況。意味著股市等資產價格將被納入貨幣政策操作的考量之中,從而有利于按照宏觀審慎監管的要求來建立新的分析框架和監測范圍。
社融增加通常來說對股市是利好的。
社融數據和股市呈正相關關系。一般社融數據增加,意味著市場資金增加,企業、個人借貸規模增加,更多的錢用于***、社會生產,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經濟基本面利好,也會帶動股市利好。但同時也意味著個人與企業都存在較大的經濟壓力,需要借錢渡過難關。
相反,社融數據減少,對股市來說是利空的。
不過需要注意,盡管社融增加對股市通常構成利好,但股票市場的走勢并不完全取決于社融規模的變化。市場走勢受到包括經濟基本面、政策環境、國際形勢等多重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