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絕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即使不理解但也會有所聽聞。那么,通貨膨脹是什么?本文將據此來展開討論:
定義:
通貨膨脹是一種經濟現象。具體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時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由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期內物價上漲的現象。
原因:
形成通貨膨脹的原因較為復雜,籠統的說,需求和成本都可能引起通貨膨脹。
由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過度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也就是當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和服務時而導致出現物價上漲的情況。其中,任何導致總需求增加的因素都可以視為由需求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
由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是指因生產廠商的成本增加而引起的整體價格水平的上漲。造成成本增加的原因包括利潤過度增加、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等情況。
例子:
假設當前某類水果的價格為每斤4元,兩年后上漲至5元。現在手中的100元可以買25斤這類水果,但兩年后只能買20斤,這就是通貨膨脹所反映出的購買力下降。
評估指標:
消費者物價指數是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評估通貨膨脹的指標,簡稱CPI。CPI是基于居民生活相關的商品及勞務價格而統計得出的物價變動指標,一般來說,當CPI增幅高于3%時,稱為通貨膨脹;而當CPI增幅高于5%時,稱為嚴重的通貨膨脹。
總之,通貨膨脹是一種復雜的經濟現象,對經濟的影響是雙重的。國家往往需要采取適當的措施來控制通貨膨脹,以保持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在治理通貨膨脹方面,可以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減少支出等方式來抑制通貨膨脹。然而,這些措施可能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國家也需要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之間尋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