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的破壞;
2、進一步加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3、進一步激化社會階級矛盾;
4、加劇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經濟性危機表明,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存在矛盾。經濟性危機是矛盾激化的產物,反過來又促進了經濟在起伏中的持續發展。
1、經濟結構失衡:即所謂結構性危機。其中,產業結構失衡是集中表現,直接導致就業結構產品結構矛盾,導致經濟混亂和爆發危機。如果經濟結構的大規模調整處理不當,也可能導致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2、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特別是重要生產數據的長期積壓和嚴重過剩,一旦影響到其他領域,就可能引發危機;
3、政策錯誤:如果使用不當,***使用宏觀調控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和收入政策也會引發經濟危機;
4、經濟衰退:當世界經濟衰退或某個國家的某個領域出現嚴重問題時,可能會引發地區經濟危機甚至世界經濟危機。
1、上游資金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全球流動國際資本約7萬億美元。一旦國際投機者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用戶就會立即通過投機對該國或地區的貨幣產生影響,從而在短期內獲得暴利;
2、一些亞洲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為吸引外資,用戶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另一方面擴大了金融自由化,為國際投機者提供了機會;
3、國家長期使用外匯儲備來彌補赤字,導致外債增加,以維持固定的匯率制度;
4、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短期債務較多的時候,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國內外匯儲備不足以彌補其不足,國家貨幣貶值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