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1)居民儲蓄存款份額下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面臨挑戰。近年來,隨著多樣化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居民可供選擇的***產品和渠道增多,儲蓄存款出現大量分流。居民儲蓄存款增速放緩導致經營成本增加、盈利水平降低,使得商業銀行減少了傳統、穩定、安全、低成本的資金來源,這是對商業銀行以存貸款利差為主要利潤來源的傳統經營模式最直接的挑戰。雖然目前存款仍是我國居民主要的金融資產形式,但是儲蓄比重的降低將導致商業銀行在資金來源方面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必然對其資產配置產生影響。
(2)借款企業融資渠道多元化,對商業銀行信貸依賴性降低。目前我國企業的融資結構中,作為間接融資的銀行貸款呈現明顯下降趨勢,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比重明顯上升。2001年我國企業依靠直接融資的總額僅為398億元,到2010年,總額已增至27564億元,依靠直接融資的比重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而間接融資卻呈緩慢下降的態勢。由此可見,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崛起,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的規模與比重不斷上升,這將挑戰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的地位。
(3)商業銀行貸款結構失衡壓力突出。我國的金融脫媒呈現期限失衡的特點。我國金融機構的短期貸款在全部貸款中的占比從2000年的66.16%下降為2010年的34.69%,中長期貸款則從2000年的28.11%上升到2010年的60.29%,無論從增幅還是增速來看,中長期貸款都遠遠高于短期貸款,說明了當前商業銀行長期貸款資金脫媒程度要遠低于短期資金。這表明我國尚未建立起銀行體系以外的長期資金籌集渠道,短期資金更多通過非銀行渠道交易,這樣,脫媒風險和期限錯配風險融合在一起,使商業銀行貸款結構失衡的壓力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