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玉器源于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興盛于戰國及兩漢時期,繁榮于明清。四會的玉器加工也有很長的歷史,早在清末民初,四會就有一些人在當地開設家庭作坊”從事玉器雕刻加工。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四會已辦起了一批玉器加工廠,玉器加工業迅速發展起來,玉器加工技術和玉器品質迅速提高,品種更加齊全,成為當時廣東省內少有的上規模生產玉器系列產品的地方,一些玉器產品還被評為廣東省名優產品,在省內已頗有名氣。
改革開放后,由于種種原因,玉器企業轉產,原企業內的工人紛紛在縣城沙尾路一帶開設玉器加工銷售門店,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條玉器街”。從此,四會的玉器加工場、加工店和家庭作坊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四會已有玉器加工戶1000多戶,從業人員達8000余人,年產值超1億元。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玉器加工新行業。
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四會市委、市***的大力扶持和引導下,四會玉器行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建設了具有一定規模和檔次的玉器街、玉器城等玉器專業市場,吸引了大批客商前來***和進行玉器交易,在國內乃至東歐、東南亞等地區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同時,四會的玉器商戶為了擴大業務,自發形成玉器天光墟”市場,每天黎明前,天光墟”燈火通明,人頭涌涌,熙熙攘攘,前來采購玉器的客商絡繹不絕。四會玉器市場逐漸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玉器產品銷售集散地,成為了廣東最大的翡翠玉器批發市場。經過幾代人琢玉工藝技術的傳承和歷屆黨委***的扶持,四會的玉器行業不斷發展壯大,并在玉器加工、玉器產品造型、玉器銷售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到2006年底止,已發展成玉器商鋪1000多家,玉器加工廠400多家,玉器加工場4000多家,從業人員8萬多人,年加工玉璞7000多噸,年產值15多億元的規模,成為了四會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產業。四會已成為了國內重要的翡翠玉器加工基地和廣東省四大翡翠玉器加工基地之一,也是國內知名的玉器加工銷售集散地和廣東最大的翡翠玉器批發市場。目前,在廣州、揚州、上海、北京等玉器銷售市場,大部分的貨源都來自于四會。2003年,四會市榮獲中國玉器之鄉”稱號,玉城也就成為了四會市的城市簡稱。四會玉器業的興旺還帶動了商貿、旅游、酒店、飲食等行業的發展。
他山之玉,四會成器。
清朝末年,不少宮廷的玉器匠人流落民間,一些玉器匠人南飛”廣州,經營玉器生意,一些四會的青年農民跟著他們當學徒。此后,為了躲避戰禍,不少人回到四會老家,這些人也將玉器加工技術帶回四會,逐漸發展起來。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四會共有玉器加工戶1000多戶,從業人員達8000余人,年產值超1億元,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玉器加工行業,形成了一條集玉器加工、銷售于一體,生意興旺的玉器街。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的各路玉器珠寶商紛紛來到四會,進行玉器交易。有著悠久雕刻工藝傳統的福建莆田、河南南陽人,嗅到了四會發展玉器產業的商機,紛紛到四會淘金”,大大提升了四會玉器產業的雕刻技術和精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