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伙伴都很關心:世界公認的第一狙擊手以及令美軍聞風喪膽的冷槍英雄張桃芳這個問題,經過小編整理各方面的資料,現做如下。
正在熱映的電影《狙擊手》,是以志愿軍“狙神”張桃芳為原型的,展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勇敢、聰明和艱苦。
上甘嶺戰役期間,中國人民志愿軍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處于了長期的對峙階段,為了有效打擊敵人,“冷槍冷炮”運動是在志愿軍中被推廣。張桃芳就是這個時期涌現出來的“冷槍英雄”。
但是,單從狙擊技能上來說,張桃芳還不是最厲害的中國狙擊手,一個同樣戰斗在上甘嶺戰場上的,叫鄒習祥的志愿軍排長就搶了張桃芳的風頭。
張桃芳創造了32天,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的殺敵最高紀錄。但是,張桃芳的命中率只有49%,鄒習祥的命中率是98.54%,整整是張桃芳的兩倍。
鄒習祥在上甘嶺戰場上用206顆子彈,擊斃了203個美、韓敵人,這個命中率在世界上稱第二,絕對沒人敢稱第一。
1922年4月24日,鄒習祥出生于貴州務川栗園何家矸的一戶仡佬族農民家庭。鄒習祥7歲開始就跟著父親打獵,練習使用傳統的火槍。對于射擊、瞄準,鄒習祥已經刻在了骨子里。
鄒習祥從小就練就了一個特殊的本領,那就是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他總是能夠準確地判斷獵物目標出現的位置。這也是他成長為朝鮮戰場上“狙神”的基礎條件。
青年時代的鄒習祥本來可以像父親一樣成為貴州大山里的一名優秀獵戶。但是,1949年,他的命運發生了轉變。這一年,他被國民黨抓了壯丁,成了一名“國軍”士兵。
同樣是這一年的11月15日,解放軍解放了獨山,鄒習祥所在的國軍起義了,鄒習祥成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1950年,鄒習祥跟隨志愿軍15軍45師赴朝作戰。憑借過硬的槍法,鄒習祥很快升任135團1營1連機槍排排長。
經過5次艱苦的戰役,時間很快來到了1952年4月。此時,中國人民志愿軍和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形成了對峙。敵人依靠先進的武器裝備、充足的彈藥量以及充分的后勤保障,占領了優勢陣地,并且十分囂張。
而此時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正在推廣“坑道戰”,揚長避短與敵人周旋,保證在戰略上不能讓敵人得逞。
聯合國軍的一個囂張行為激怒了一名叫徐世禎的志愿軍基層指揮官。一名英國士兵居然大搖大擺地向志愿軍陣地做出了撒尿的動作。徐世禎帶領幾個戰士利用夜幕開展了“冷槍運動”,當天就干掉了7名英國士兵。
很快,“冷槍冷炮運動”在志愿軍中被當作典型推廣。鄒習祥也迎來了自己最光輝的時刻。
此時,鄒習祥所在的135團正駐守在上甘嶺陣地537.7高地。
上甘嶺一個英雄的陣地。鄒習祥帶動自己所
在第1連組成十幾個狙擊小組,利用復雜的地形、夜幕與敵人展開周旋。一場戰爭史上的神話就此誕生。
據統計,整個“冷槍運動中”,志愿軍斃敵5.2萬人,僅僅在537.7高地,鄒習祥的和他的戰友們就斃敵3558人,而鄒習祥一人就斃敵203人,僅僅次于張桃芳,可是鄒習祥僅僅用了206顆子彈。
真是貫徹了毛主席的“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鄒習祥的槍法和狙擊本領可謂神乎其技。美國人稱537.7高地為“狙擊兵嶺”。
一段時間的對峙后,1952年10月,慘烈的上甘嶺戰役爆發,鄒習祥參加了整場戰役,他的連隊只有6人活了下來。
1954年,15軍奉命回國。1956年,鄒習祥轉業回到地方。本來部隊是安排他在省會工作,但是鄒習祥以“自己只會打槍,沒啥文化,到省里工作會耽誤事”為由,申請回到了農村。
村里人只知道他被國民黨抓過壯丁,參加過解放軍,上過朝鮮戰場,沒人知道他是朝鮮戰場上那個令美國人聞風喪膽的“冷槍英雄”。1993年,鄒習祥在農村闔然長逝。
正所謂,“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關于令美軍聞風喪膽的冷槍英雄張桃芳以及過世界公認的第一狙擊手的相關知識,還有不懂的方面可以評論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