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疫情下的全球經濟衰退已成定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出現衰退,而且程度會超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9月19日在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表示,全球經濟放緩可能會持續到2023年甚至更久。
他認為,全球財政和貨幣政策將對產出帶來重要機會,雖然在部分地區目前在抑制過熱,但從全球來看,經濟情況并非過熱,許多地區正在陷入衰退。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10月3日警告,發達經濟體的貨幣和貨幣政策可能讓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和長期停滯,造成比2008年國際經濟危機和2020年新冠疫情沖擊更為嚴重的損害。
貿發會議3日發布的《2022年貿易和發展報告》指出,發達經濟體所實施的快速加息和財政緊縮政策,疊加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使全球經濟從放緩變為下行,軟著陸不太可能實現。
報告認為,在長達10年的超低利率時期,多國央行始終沒有實現抑制通脹的目標,也沒有推動形成更健康的經濟增長。任何希望通過更高利率來降低價格,卻不產生經濟衰退的想法,都是一種“不謹慎的賭博”。
事實上,按照經濟運行規律分析,在實際工資下降、財政緊縮、金融動蕩以及多邊支持和協調不足的情況下,過度貨幣緊縮可能將許多發展中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引入一段停滯和經濟不穩定時期。
經濟衰退
所謂經濟衰退是指經濟出現停滯或負增長的現象。經濟衰退表現為普遍的經濟活力下降,和隨之產生的大量工人失業。
衡量經濟衰退的指標
對于經濟衰退指標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定義,一般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1、第一種解釋是最為普遍的,即如果一年連續兩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出現衰退,就可以定義為出現經濟衰退。這一定義雖然被人們廣泛使用,但卻沒有完全被世界各國所接受。
2、另一種界定經濟衰退的因素是,如果大多數經濟部門連續6-12個月出現生產率、利潤、成交量及就業率大幅下降的情況,則可以認為是衰退,比如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就將經濟衰退定義為更模糊的,“經濟活動的顯著下降,這種下降在整個經濟中蔓延,并持續幾個月以上”,這是官方給出的經濟衰退定義。
經濟衰退可能會導致多項經濟指標同時出現下滑,比如就業,投資和公司盈利,其他伴隨現象還包括下跌的物價(通貨緊縮)。當然,如果經濟處于滯脹的狀態下,物價也可能快速上漲。
此輪全球經濟衰退究竟會持續多久?現在還難以斷定,因為全球經濟仍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但是,2023年全球將步入經濟衰退這一點可以說是確定無疑了。而影響全球經濟衰退周期的不確定性因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今年多國央行相繼提高利率,同步程度是過去50年所未曾出現過的,這一趨勢可能會持續到明年甚至更長時間
由于各國央行紛紛采取加息應對通脹,將會導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發生一系列足以造成持久傷害的金融危機。研究發現,除非供應中斷情況改善,勞動力市場壓力減緩,否則2023年全球核心通脹率(不包括能源)仍將高達5%左右,幾乎是疫情前5年均值的2倍。
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數個全球衰退的歷史指標已經發出警告:全球經濟目前處于自1970年以來衰退后復蘇以來的最嚴重下滑。全球消費者信心的下降幅度已經遠超前幾次全球經濟衰退前的降幅。
世界前三大經濟體美國、中國和歐元區的經濟一直在放緩。在此情況下,未來1年中,任何經濟震動都有可能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從目前的預期加息軌跡和其他政策行動來看,可能還不足以將全球通脹率降至疫情前的水平。投資者預計2023年各國央行將把全球貨幣政策利率增至近4%,比2021年的平均水平高出2%。這意味著目前預期的貨幣政策緊縮程度,可能不足以及時恢復低通脹。
二、全球金融緊縮政策可能導致新興市場和發展經濟體陷入債務危機,俄烏沖突和地緣政治分裂可能會阻礙全球貿易合作
如果以上風險成為現實,全球通脹水平會進一步上升,在此情況下,2022年和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將分別下降2.6%和2%左右。
三、 全球通脹疊加疫情、俄烏沖突、能源危機的影響,導致目前的經濟衰退可能會比2008年更嚴重
當前全球經濟的體量和債務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2008的水平,所以經濟衰退所產生的影響也會更加深遠,如果處置不當,將會導致經濟陷入長期停滯。
自2008年以來,美國國債大幅飆升。2008年,美國經濟規模為14.5萬億美元,美國國債為9.4萬億美元,債務占GDP的比例為65%。截止2022年6月,美國國債為30.5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04萬億美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計,2022年美國債務在GDP中的占比將達到98%。
2008年金融危機持續了18個月,從經濟周期來看,美國經濟在短暫的衰退之后,便開始更長時間的復蘇,衰退平均周期持續時間為10個月,復蘇與擴張平均持續63個月。
過去的幾十年中,德國、日本、前蘇聯和中國等國家的崛起,都遵循了周期的規律。在周期起伏的發展過程中,全球經濟增速趨于下行。1961-1979年,全球經濟年平均增速為4.65%,1983-2007年,增速放慢到3.38%,2011-2019年進一步放慢至3.01%。
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反映出,全球經濟舊的增長格局越來越不穩定,全球經濟正經歷一個大變局。從未來發展趨勢看,目前全球經濟滯脹的根本原因,是舊動能后勁不足,新動能尚未形成。
中國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從1978年的1.7%,迅速增長至2021年的18.5%。而全球最發達的G7集團GDP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卻是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從1976年成立時的61.88%,下降到2021年的44.68%,45年時間下降了17.2%。
由此可見,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但目前繼出口和房地產之后的新經濟增長動能還在培育過程中。但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必將會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與此同時,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目前也正面臨發展瓶頸,亟需突破,或許,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未來所帶來的的跨越式發展,全球經濟將會迎來全面復蘇的局面。
結語
全球經濟衰退已經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而衰退周期的長短是由多方面因素所決定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及時做好應對經濟衰退的準備,以求能夠安穩地度過這一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