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
談論到新中國,大家應該都熟悉,有朋友問《共和國七十年瞬間》記錄新中國發展歷程,還有朋友想問簡述新中國發展歷史,這到底怎么回事呢?實際上新中國建立的歷程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新中國發展歷程簡述,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新中國發展歷程簡述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于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盡管這條總路線的出發點是要盡快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但由于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導致后來災荒的主要原因。
在長時間的社會動亂中,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主要比例關系長期失調,國民收入損失達五千億元。
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沒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不僅沒能縮小與發達國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間的差距,從而失去了一次發展機遇。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4,一路一帶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
新中國的發展歷程:
1、過渡時期(1949——1956)
2、全面建設時期(1956——1966)
3、十年文革時期(1966——1976)
4、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1978——今)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階段
1、社會主義確立時期(1949.10—1956)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2、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1966):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時期(1957—1959),三年自然災害時期(1959—1961);
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
4、徘徊中前進時期(1976—1978.11);
5、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11—至今)。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準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
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征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新中國60年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