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山上那哥幾個,算是美國總統里表率,自我感覺一貫良好的川總,經常舉目遙望,惦記把自己的腦袋也加上。
但說實話,川總還是去爭奪另一個排名比較靠譜,這就是美國最差總統。
在川總入主白宮前,美國歷代差勁總統的名錄里,有這樣幾個名字:詹姆斯·布坎南、安德魯·約翰遜、沃倫·蓋瑪利爾·哈定(按時間排序)。
一般認為,這哥仨最有機會問鼎,最差總統的番茄皇冠。
除了暫居三甲之位的外,具有競爭力挑戰者,還有富蘭克林·皮爾斯、威廉·亨利·哈里森,不過競選最差總統的標準畢竟很泛泛,所以名單里還有尼克松、小布什和胡佛。
最后這三位大家比較熟悉,分別是水門事件、到處惹事和觸發1929年經濟大蕭條(大蕭條都賴胡佛,多少有點冤)。
咱們就來嘮嘮,前面那幾位赫赫有名的挑戰者,看哥幾個是否尤勝川總一頭。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是美國第15任總統,執政周期為1857年~1861年。
他還保持著另一項美國總統的記錄,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終身未婚的總統。
據說布坎南在28歲時,遇見了一位大實業家的女兒,兩人相見恨晚,私訂終身。但布坎南未來的老丈人死活看不上他,認為他居心不良。不久,實業家的女兒猝死于家中,這給布坎南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傷痕,此后他便一直單身生活。
其實,墜入情網時布坎南混得并不差,他從迪金森學院畢業后,獲得了律師資格,收入相當可觀。第二次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后,布坎南投筆從戎,參加了志愿軍。憑借戰爭中的優異表現,布坎南競選賓州眾議員成功,完成了由律師到軍人再到議員的轉變。
在之后的政治生涯里,布坎南的舞臺主要集中外交領域。
公允地說,他的表現算是不錯,與俄國洽談航海權利條約、促成了美國“購買”墨西哥領土、解決了英美的俄勒岡問題。
尤其在1852年,駐英、法、西大使制定了一份,奪取古巴的秘密文件——《奧斯坦德宣言》。
當時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美國覬覦古巴的戰略地位,準備用1.2億美元購買,如遭拒絕“那根據一切人間或上天的法律,以武力奪取就是正義的”。
雖然總統迫于壓力未能正式簽署,草擬了文件的布坎南,卻在南方獲得了大量擁躉。
1856年,布坎南第四次參加總統選舉,他憑借南方選民的青睞,以及對手提出的激進反奴隸綱領,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但遠離美洲本土8年的布坎南,卻不知道自己的屁股坐在了火山口上,而且還是個即將爆發的火山口。
作為66歲的高齡總統,布坎南既往的經驗都是中規中矩,嚴守法律條文。但當時需要的,卻是一位能披荊斬棘的混不吝領袖。因為,南北戰爭的陰霾正席卷而來。
南北戰爭被很多圣母,打扮成了廢奴戰爭,感覺是富有正義感的北方人,為了黑蜀黍的不公命運,拿槍打倒了支持蓄奴的美國南方人。
其實,黑蜀黍的命運,沒那么多人關注,即便是英明神武的林肯總統,也是個溫和的廢奴主義者。
準確地說,南北戰爭是美國經濟模式的對決,以及政治格局的博弈!
當時的美國經濟是二元制系統,北方全力發展的工商制造業,希望政治生態趨向于中央集權。因為強有力的政府,既有能力整合國內市場,又有能力構建關稅壁壘,扶持工商業發展。
美國南方則是種植業的天下,作為當時美國經濟的主體。他們希望保持松散聯盟的國家狀態,不希望出現強勢政府和強大的軍隊,因為這將意味著稅收成本增加。
這問題從美國建國就存在,那為啥80多年都湊合過了,布坎南上臺就突然爆發了呢?
這是因為有兩個新的矛盾加入:
其一是前面提到的,從墨西哥購買的新領土。
新加入的州是應該蓄奴呢,還是應該廢奴呢?
蓄奴還是廢奴,著眼點并非黑蜀黍的命運,而是會改變美國政治架構中力量的對比。
其二是美國的關稅問題。
任何一個后發國家,想要發展本土制造業,必然要實施貿易保護,用高關稅壁壘來,抵御外來商品的傾銷。
而南方種植園的農產品主要銷往歐洲,高關稅壁壘就意味著外銷市場的流失。此前的總統長期控制在南方人手中,很多調整關稅的議案,都被總統OVER了。
布坎南能上臺,也是因為得到了南方人的支持。因此他任職期間,奉行“小車不倒,先推一段”的妥協政策。
既宣稱反對奴隸制度,以討好北方人;
又宣稱奴隸制有法律依據,身為總統必須維護憲法,來討好南方人。
這政策其實和林肯執政初期也沒多少區別,林肯在內戰爆發前,也一直堅持不干涉現存奴隸制的立場,甚至內戰爆發后一年多了仍在堅持。
布坎南的問題,不在于以總統身份努力彌合國家,而在于國家出現危機時,寄希望于立法機構去尋求解決危機方案。
要知道,總統擁有危機狀態的最高裁量權,畢竟您不是養在白宮的一頭豬。
所以,背上誘發南北戰爭的鍋,布坎南確實有點冤,但這也是他自己優柔寡斷造成的。
安德魯·約翰遜(Andrew Johnson)
安德魯·約翰遜(Andrew Johnson)是美國歷史上第十七任總統,也是首位受到國會彈劾的總統。
約翰遜與布坎南之間夾著的,正好是總統山上露臉的亞伯拉罕·林肯。
作為一個南方參議員,約翰遜南北戰爭期間,大力抨擊南方,堅決支持林肯的政策。在其他南方參議員都退出國會后,約翰遜成了國會中唯一的南方參議員。
戰爭結束后,作為南方人的代表,約翰遜應邀做了林肯的競選伙伴,當選美國副總統。
1865年4月15日,也就是在南軍投降后第5天,林肯被同情南方的演員刺殺,約翰遜成了新任美國總統。
約翰遜之后的表現,“給人感覺像個臥底”。
他馬上就解除了對南方港口的封鎖,宣布除聯邦官員、高級將領和南方貴族外,對其他所有南方人員一律大赦。
隨后又推行了“重建”政策,讓南方各州在戰爭廢墟上,著手建立政府機構。
在《大赦宣言》頒布后的幾個月里,通過約翰遜之手獲得特赦的人高達一萬三千多人,占申請總數的90%以上。
這些深受南方權貴們擁護的舉措,讓前種植園重新主導了,南方的政治生活。于是南方各州在被迫接受國家統一、廢除奴隸制的同時,又仿照以前的《奴隸法典》制定了《黑人法典》。
《黑人法典》規定,不許黑人自由流動、不得擁有土地、無權自由選擇職業、不得從事獨立的經濟活動。
這些限制黑人自由勞動的條款,其實就是變相恢復人身的依附關系,繼續實施控制。
有些激進的南方白人,認為《黑人法典》的強度還遠遠不夠,他們重新拿起內戰后發還的槍械,用恐怖手段來迫害新解放的黑蜀黍。
臭名昭著的“三K黨”,便在這種背景下首見于田納西州,并迅速在南方各州蔓延。
由于當時美國選舉權與財產直接掛鉤,約翰遜也沒給那些被解放的黑蜀黍們選舉權。
他在任命北卡州長時雞賊的表示,選舉人的資格應該是“獲得赦免、宣誓效忠聯邦、在南方各州通過脫離法令前享有選舉權的人”。
也就是說,發動了南北戰爭,但獲得了赦免的莊園主們有權投票,而獲得了解放的黑奴,反倒不享受民主權利。
約翰遜向南方綏靖的政策,遭到了國會中一部分激進共和黨人的痛恨,尤其他作為總統,還連續否決了一批共和黨人的提案。
1866年2月,國會提出可使用軍事手段保護黑人權利的議案,約翰遜實施了否決權,但隨后國會以三分之二議員的多數,駁回了總統的否決。
南方州的《黑人法典》頒布后,國會提出了《民權法案》,旨在保護黑人自由選擇職業的基本權利。但就是這個不涉及黑人選舉權的溫和法案,也被約翰遜總統否決。
這迅速激怒了北方的工業主和銀行家,因為南方黑奴的自由流動,就意味著大量廉價的勞動力。
于是,在南北方尚未彌合之際,總統和國會也掰了。
把持國會的共和黨人,公開宣布要將約翰遜逐出白宮,甚至把接替的人選、就職演說詞和內閣成員名單都準備好了。
1868 年2 月,激進的共和黨人發動了彈劾議案,如果以你為約翰遜即將窮途末路,那就大錯特錯了。
占據席位優勢的共和黨,也不是鐵板一塊,一部分溫和的共和黨人并不希望趕走約翰遜。他們擔心換上一個走激進路線的黨徒,尤其是令他們討厭的參議院代議長杰明·韋德。
約翰遜趁機與溫和的共和黨人達成了密約,如果總統逃過此劫,那他將不插手國會的重建。
5月16日投票時,有7個共和黨人倒戈,結果35 票贊成“有罪”,19 票贊成“無罪”。由于解職總統,需達到三分之二多數,約翰遜以一票之差,涉險過關。
但即便如此,約翰遜已名譽掃地,在新一屆總統競選時,連提名都沒有獲得。不過,由于約翰遜任期內對南方利益的維護,他回鄉時成一個受歡迎的“愛國者”。
1875年,他當選國會參議員,成了美國歷史上,卸任總統當選參議員的唯一案例。
公允地說,布坎南和約翰遜是林肯總統身邊,一左一右兩塊背景板。他們在歷史上惡評如潮,多多少少與林肯身上的光環有關。
布坎南執政末期的政策,林肯早期并無本質不同;
而約翰遜執行的,恰恰是林肯的國家和睦政策。
從某種程度上說,林肯的偉大,在于出現得及時,死得也及時!
沃倫·甘梅利爾·哈定(Warren G.Harding)
沃倫·甘梅利爾·哈定(Warren G.Harding)是第29任美國總統,當了兩年總統,在任期內去世。
沃倫·哈定競選總統的1920年,是美國初上王座的時代。
憑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紅利,美國從戰前出口農產品的債務國,一舉成為大量出口工業品的債權國。
隨著經濟的急速繁榮,美國在汽車、鋼鐵、橡膠、燃油等領域飛速發展,經濟指標在八年間飆升了93%,用電量翻了一倍還多。
就是在這個“歐洲明燈熄滅,美國國世紀開始”的時間節點上,美國選民用厭倦精英政客老臉的方式,選了一個花瓶出來。
這個被廣大老百姓選出的花瓶,就是沃倫·哈丁。
說實話,很難再找出一位能力他更差的美國總統,這哥們除了長得帥,能白呼外,幾乎一無是處。
作為一位靠臉吃飯的總統,沃倫·哈丁身材勻稱頎長,俊俏面龐再配上一雙藍眼睛,讓他有種大衛雕塑的迷人氣質。
這位被總統耽誤了的好萊塢帥哥,年輕時有點吃軟飯的嫌疑。
他在25歲時,出人意料地與一位比自己年長5歲、相貌非常一般,又性格強硬跋扈的富商女兒結婚。
憑借富商老丈人的朋友圈,哈丁結識了很多大企業的老板和共濟會成員,順利開啟了政治生涯。
1914年,哈丁當選為聯邦參議員,走進了美國政治游戲的核心。
但在參議院任職的六年中,哈丁完全沒有顯示出過人的素質,主要精力都放在和同僚扯淡,以及和美女扯蛋上了。
這時候的哈丁已開始嫌棄那個,被他戲稱為“女公爵”的糟糠之妻,面對眼前不斷飄來的性感尤物,哈丁決定和她們進行一些觸及靈魂的交流。
第一個獵物是自己好朋友的漂亮老婆,在這場持續了15年的秘密羅曼史中,哈丁柔情蜜意地寫了250封情書。直到這位美女,堅持要求哈丁給個名份,嚇得情場王子落荒而逃。
就在與朋友妻子不明不白期間,另一位年輕美麗的金發女郎,也闖入了哈丁生活。
1916年,剛剛遷居紐約的年輕姑娘,給父親的朋友,參議員哈丁寫信,請他幫忙謀個工作。
哈丁第一次與姑娘見面,就去了曼哈頓旅店的房間。經過幾個小時的深入了解,臨走時哈丁在姑娘的長統絲襪里塞了30美元。
此后,兩人確立了長期包養的關系,哈丁甚至把姑娘帶到參議院辦公室、總統辦公室里幽會,還生下了一個私生女。
應該說哈丁的碌碌無為也成就了他,可能當時的一些政客,察覺到了民眾情緒的變化,把他推上了競選總統的舞臺。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切膚之痛,讓美國民眾重拾“孤立主義”的情緒, 要求政府的外交政策從威爾遜時代的“國際主義”,退回到孤立主義的傳統“常態”。
哈丁恰恰是這種“常態”(normalcy)的首創人和代表,他在演講中提到,“美國需要的不是豪言壯語,而是休養生息;不是濟世妙策,而是一種常態(normalcy);不是革命,而是復原;不是手術,而是靜養;不是沉迷于國際理想,而是維持優勢地位。”
這種類似于黃老之術的政治宣言,迎合了美國民眾的訴求,讓他能順利從競選斗獸場勝出。
當然了,長得帥,又能噴是另一個天賦加成,畢竟1920年的選舉是美國歷史上,婦女首次擁有投票權的大選。(JFK在選舉中的爆炸輸出,也有賴這兩個天賦加成。)
等到走進了橢圓形辦公室,哈丁就成了徹底的甩手掌柜,是事兒不管。而他身邊圍繞著的一票人,都是大企業的代表,美孚石油的人干了國務卿、摩根公司的經理干了陸軍總長,胡佛干了商業部長、鋁業老板干了財政部長,銀行家干了內政部長。
這些資本巨頭經常聚在白宮打牌,以至于哈丁政府被稱為“撲克內閣”。
商業巨頭與撒手掌柜的組合,確實促成了經濟指標狂奔的“常態”,打開了20年代“大繁榮”的門。
但這次“大繁榮”是資本家的繁榮,哈丁撒手不管的經濟政策,也要為1929年貧富差距極大值誘發的“大蕭條”負責。
1923年8月,哈丁在全國巡游演講中突然去世,醫生們推測是死于中風,但奇怪的是總統夫人拒絕了尸檢。
所以,有人估計是哈丁的眠花睡柳,讓“女公爵”下手毒死了他。
上述三位“垃圾總統”,在各種最差總統排行榜上,長期高居前茅。
不過詹姆斯·布坎南、安德魯·約翰遜雖然干得差點意思,但至少任期內都在努力彌合國家,而剛剛翻篇的川總,卻是以挑動族群分裂上臺,任期內又持續不斷的攪合,硬是把自己練成了“一半美國人”的總統。
那么問題來了,您覺得川總這個——老年網癮患者、染發狂魔、懂王、史上最強蘭花指、福音派天選之子、消毒液推廣大師、高爾夫第一騷男、全球最懂新冠專家、地堡男孩、鐵銹帶白人解放者、紅脖子碎鐐者、不戴口罩的甩鍋老漢,應該位列最差總統第幾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