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的夏天,夷陵的一場大火,毀滅了劉備興復漢室的夢想,也為后世留下了“火燒七百里連營”的故事。經過這場戰爭,三國鼎立的形勢得以形成,均勢格局在短期內無法被打破。
夷陵之戰在蜀漢開國后不久發生,卻成為其國運的轉折點,可以說,開局就是艱難的,這也讓后來諸葛亮、姜維北伐面對的阻力極大。很多文人墨客都對夷陵之戰中蜀漢的慘敗頗為惋惜,認為劉備本不該輸,而魏文帝曹丕更直言:(劉)備不曉兵(《三國志·魏書》),但細細復盤歷史,則會發現其中的必然性。
《三國演義》在第八十三回至八十四回精彩描述了這場火燒連營的戰爭,讓無數讀者為劉備的慘敗而慨嘆,也讓人驚嘆陸遜的非凡才能。《三國演義》中講道,諸葛亮沒有隨軍出征,在得知劉備“七百里連營”后十分擔心。書中描述這扎營的辦法是“移營夾江,橫占七百里,下四十余屯,皆依溪傍澗,林木茂盛之處”,這到底是小說的虛構還是確有其事?這樣的部署,對夷陵之戰的勝敗到底起了何種作用?
公元221年7月,南方正值炎熱之時,劉備率領四萬多大軍,向東征伐,加上歸順的五溪蠻,兵力總共五萬多。雖然與文學作品里描述的幾十萬大軍不同,但這在漢末三國時期也算大規模的征伐了。孫權最初期望與劉備講和,但并未成功,便只好暫時向曹丕稱臣納貢,成為曹魏名義上的藩屬國,這就避免了兩線作戰,還能得到曹丕口頭上的“援助”。事實上,曹丕采取了隔山觀虎斗的態度,既沒有趁機伐吳,也沒有伺機滅蜀。孫權在外交上做好部署工作后,便拜陸遜為大都督,領兵五萬多人,向西抵御劉備的進攻。
夷陵之戰正逢劉備建國之初,在軍事實力和合法性上都堪稱蜀漢實力的巔峰時期。一方面,劉備有緊跟其左右的起兵時的班底,包括張飛、趙云、簡雍、孫乾等,還有以諸葛亮、蔣琬為代表的荊州派精英,后來加入的東州派和益州派,在此時與劉備集團的關系也比較和諧。另一方面,曹丕篡漢已成事實,劉備此時扛起漢室正統的大旗,在法統上也正合適。盡管如此,當劉備決定興兵伐吳時,蜀漢群臣大多還是反對的。這必然破壞蜀漢和東吳的關系,且會讓曹魏得利,這與興復漢室的目標是相悖的。更重要的是,蜀漢剛剛立國,最需要休養生息,與東吳修好關系,將來再伺機伐魏。
那么,劉備為什么堅持要出兵伐吳?最直接的原因,是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尤其是張飛被害后,劉備更加重了對東吳的仇恨。《三國演義》對這段歷史的敘事頗有戲劇性,但史書上的記載也大體相似。《資治通鑒》記載:“漢主將伐孫權,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彊殺飛,以其首順流奔孫權。漢主聞飛營都督有表,曰:‘噫,飛死矣!’”其中細節與《三國演義》基本一致。
不過,劉備畢竟是比較成熟的軍事家,大舉出兵并非腦子一熱。奪荊州,不止為報仇雪恨,更是現實所迫。根據當時情況,劉備想一口吞掉東吳的遼闊土地,是幾乎不可能的。因此,奪回荊州是劉備最有可能實現的目標,劉備伐吳也經過了精密的部署,蜀漢精銳尤其是少壯派的將士,大多隨劉備出征。
與東吳對戰,最大的威脅在于強大的東吳水軍。蜀漢擅長步軍作戰、水軍實力遜色,因此,劉備的思路是將戰線拉長,盡量與東吳在陸上作戰。而陸遜見劉備大軍來勢洶洶,便選擇固守夷陵一帶,與劉備長期對峙。
一方要拉長戰線,一方要長期對峙,劉備必須要做好扎營準備。《資治通鑒》上說:“漢人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以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督。自正月與吳相拒,至六月不決”。《三國演義》中所言“七百里連營”雖有夸張的成分,但史書上確實也說,在漫長的沿江的陸地上,有數十座營寨,從今天的重慶巫山到湖北宜昌,布滿了蜀漢的兵力。這段距離有兩百多公里,若走蜿蜒的山路,或許真的能有六七百里。因此,小說里稱之為“七百里連營”,也是基于事實的虛構。
在后世讀者看來,劉備簡直昏了頭,把戰線拉得太長了,本來就不多的兵力還要分兵,實在荒謬。但是,回到歷史現場,我們會發現,劉備這樣做恐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一方面,這段沿江地帶地形復雜,若不多設置營盤,分兵把守,一旦被東吳沿著山間小路突進,蜀漢門戶白帝城就有危險。另一方面,戰爭并非只是前線的拼殺,后勤同樣重要,尤其是對長期對峙的持久戰來說,有穩定和持續的后方補給線,就更加重要。劉備要讓軍備物資從蜀漢后方源源不斷地送上前線,就得依靠這“七百里連營”。
《三國志·先主傳》對夷陵之戰的經過描述得十分簡單,但輕描淡寫的背后,卻是令人扼腕嘆息的歷史變局:“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馀里中,廣數十丈。后十馀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
222年2月,趁著天氣較為寒冷的時候,劉備將重兵沿著長江駐守在夷陵一帶,劉備率領主力在南岸,又命黃權在北岸。陸遜的先頭部隊卻固守不出,一直跟劉備對峙。到了6月,天氣終于炎熱起來,陸遜心生一計,夷陵一帶山林茂密,若趁著東風吹起,采取火攻,劉備必敗。事實上,利用天氣變化來決定戰爭勝敗,在古代是常用的戰術。后世對此時常抱有遺憾:為何劉備想不到陸遜可能火攻呢?
《三國志》及《資治通鑒》都記載,陸遜在下令火攻之前,曾試探性地攻打了蜀軍的一個營地,但沒有成功,還遭到了手下將領的質疑。但陸遜卻因此更加胸有成竹了,他對屬下說,自己已有了破敵之策。因此,陸遜在大決戰之前,通過小規模的戰斗,先了解蜀軍的底細,找到劉備的軟肋,這才結合實際情況決定火攻。
因此,我們很難說,從一開始陸遜就已經想到了通過火攻來破敵,只能說這是方案之一,而此前長期對峙,也給陸遜消磨劉備的戰斗意志和后勤補給的時間,這也讓陸遜更加知道對手的真實情況,進而制定更精準的作戰方案。《孫子兵法》上說:“后人發,先人至者,此知迂直之計者也”。陸遜把后發制人的軍事思想在現實中妙用,給劉備帶來了滅頂之災。
《資治通鑒》上說:“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營。漢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漢主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尸骸塞江而下。”陸遜命令手下各自持有火把,焚燒劉備的營盤,攻占蜀軍的根據地。一時間,長江沿岸的山林里火光四起,茂密的植被與干燥的天氣,加劇了火勢,讓蜀軍在幾乎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損失極其慘重。
劉備被殺得措手不及,損兵折將,不得不沿著山間小路向西逃亡,差點被吳軍追上。幸好有傅肜斷后,拼死抵抗吳軍,大吼:“吳狗,安有漢將軍而降者!”在《三國演義》里,羅貫中為了彰顯其忠義,還賦詩一首:“彝陵吳蜀大交兵,陸遜施謀用火焚。至死猶然罵吳狗,傅肜不愧漢將軍”。最終劉備撿回一條性命,在親兵都紛紛戰死后,幾乎是孤身逃回了白帝城。
夷陵之戰后,陸遜知道僅憑目前東吳的實力,是沒法滅掉蜀漢的,重創劉備的軍隊,已經完成了既定目標,便不再追趕劉備。劉備受此打擊,便一病不起,不久后病逝。諸葛亮派人與東吳修復關系,此后幾十年,兩國之間也基本上保持了和平。
夷陵之戰中,陸遜的火攻計策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陸遜能夠通過觀察和小規模的戰斗經驗,來推測劉備的軍事部署和防御思路,可謂見微知著,確實堪稱孫權的股肱之臣。
在古代行軍打仗,如何利用自然界的風云變化來制定戰法,十分考驗主將的能力。夷陵古戰場所在的宜昌市猇亭區,如今六七月份的平均氣溫在30°C以上,有時能到32°C。雖然三國時期氣溫比現在低一些,但盛夏時節的夷陵,仍是十分炎熱的。這也是劉備在冬天已經駐軍、但陸遜堅決死守的原因之一:在冬季行軍,對東吳十分不利,而到了炎熱的夏天,陸遜與諸將已經以逸待勞很久,加上天氣的“助攻”,便可大舉出兵。
而戰爭結束后,陸遜若想進兵川蜀,就到了秋季,還要面對寒冷的冬季,如此一來,優勢方可能就成了蜀漢,畢竟諸葛亮和不少益州派精英都還守在成都,面對遠道而來的東吳軍隊,防御優勢十分明顯。何況,川蜀自古都是易守難攻之地,若不是鄧艾偷度陰平成功,劉禪后來也不會輕易投降。從以上多方面來講,維持夷陵之戰后的雙方均勢,才是對東吳最有利的選擇。
宋末史學家胡三省對此評價可謂精妙:“曹公不追關羽,陸遜不再攻劉備,其所見固同也。以智遇智,三國所以鼎立歟。”在誰也沒法吞掉另一方的時候,保持均勢是最佳選擇。對魏蜀吳三國來說,曹魏長期以來都是最有實力的,但由于蜀吳聯盟,若攻打其中一方,必然會受到另一方的牽制。
因此,諸葛亮在夷陵之戰后,就立刻拿出與東吳結盟的態度,不僅是從自身情況出發的判斷,也符合東吳的利益。蜀吳兩國確實屬于“一損俱損”的關系,到了蜀漢滅亡后,東吳僅僅堅持了十幾年就被滅了,這還是在魏晉更替、晉國內部不夠穩定的前提下,如果沒有這些特殊情況,東吳的滅亡會更快。從這個意義上講,夷陵之戰中劉備的失敗,其實也是蜀吳關系破裂下的一個無奈結果,但歷史的吊詭就在于現實往往不以人的預想來演進,空留無數遺憾令后世慨嘆。(本版圖片選自連環畫《火燒連營》,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