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的事,相信很多人內心都很沉重,這種難以掩飾的情緒,頓時占據了很多人的大腦。
飛機從8000多米的高空,以近乎垂直的角度下墜,這樣的場景想想都讓人害怕。
?
我知道消息時,正在一家快餐店吃飯,當時我整個人就呆住了,放下筷子,我就走了。
平時我也經常坐飛機,南來北往,早已習以為常,家人也都習慣了。每次登機或落地,我很少向家人報平安,甚至有時候家人都不知道我具體在哪個城市,這樣的事故,讓我陷入了沉思。
?
從8000米的高空下墜的那一刻,相信機上的乘客和空乘,可能經歷了我們難以想象的場景。在這個過程中,乘客和空乘會經歷什么,看完后讓人心疼。
拋開原因不談,如果飛機在空中變為下墜的姿態,這對一架飛機而言,將是十分危險的動作。
當飛機以接近垂直的角度下墜時,飛機會失去平飛狀態,飛機內部乘客的方向會發生約90°的偏移。
?
我們都知道,飛機無論是起飛,還是降落,都會基本保持飛機底部(機腹)對著地面。這是因為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我們更習慣腳朝下,也是相對舒適的姿態。
如果飛機垂直下墜,乘客的身體會面朝地面,這個姿態,可能會很快引起乘客的恐慌。
除此以外,飛機姿態變化,也會讓原本固定在飛機內部的物體發生松動。例如行李架上的行李,乘客手里的手機,小桌板上的水杯,都可能一頭栽向機頭方向。
?
各種物體混雜在一起,會很快讓機艙內變得混亂,而且只要飛機姿態沒有回歸正常,這種狀態會一直持續。
如果此時空乘人員正好推著小推車,在過道給乘客提供飲品和食物,小推車也會重重地沖向機艙,在經歷翻滾之后,停留在位于機頭的艙門處。
?
很難想象,當時正在工作的空乘人員,在面對突如其來的飛機姿態變化時,會承受多大的痛苦。在重力的作用下,即便用力掙扎或抓住座椅,也很難堅持很久。
由于飛機垂直向下,而且無法進行方向調整,飛機的機艙可能會出現震動和顛簸。這與我們平時乘坐飛機,經過云層氣流時的顛簸有些類似,但此時的顛簸幅度和頻率會更大。
也就是說,飛機由機腹朝著地面,變為機頭朝向地面后,飛機內沒有完全固定的物體和人員,都會在重力的作用下,向機頭方向匯聚。
?
飛機在這種非正常的姿態下,對飛機機構和材料的是一次很大的考驗,如果飛機上某些構件不夠結實,很可能會在機身的持續震動或快速下墜過程中,從機體上脫落。
如果你有坐過山車的經歷,可以回想一下,當過山車慢慢加速到最高點,然后在幾乎沒有阻力的情況下俯沖,此時你會是什么感受?
?
過山車下墜俯沖,在重力的作用下,速度會越來越快。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可怕的不是速度,而是方向的變化。
由于整個人幾乎面朝地面方向,再加上速度很大,你會感覺整個身體失去控制。除此以外,由于你的姿態突然發生變化,體內的血液、體液等,并不適應這種變化,在慣性的作用下,會快速向頭部堆積。
?
這就是為何有人乘坐過山車后,會出現頭暈、嘔吐的現象,甚至有人從過山車上下來后,腿也會瑟瑟發抖。
其實飛機如果真的垂直下墜,這種姿態下的感受,與坐過山車有些類似,但感受體驗會更加糟糕。
一般來說,過山車的軌道和高度,都是經過專門計算的,即便是向下俯沖,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太長。甚至在有些過山車上,還會在接近底部的位置,進行減速制動,以減輕乘坐人員的不適感。
如果飛機有事,將會一頭栽向地面,在飛機與地面接觸或改變姿態之前,這個動作會一直持續,直到與地面接觸。
?
有很多人認為,在此過程中,乘客可能會昏迷,不會見證飛機接觸地面時刻。從理論上講,確實有乘客昏迷的可能,但這也需要滿足幾個條件。
在飛機的機艙內,有專門的一套裝置,用來保證飛機內部的氣壓。尤其是在高空飛行時,室外的空氣稀薄、含氧量低,此時維持飛機內氣壓穩定就十分重要。
如果飛機在下墜過程中,出現裂縫等情況,導致飛機失壓,由于缺氧,乘客確實有昏迷的可能。
?
除此以外,飛機的駕駛室的擋風玻璃,此時承受著很大的沖擊力,也可能會破損。一旦駕駛室的玻璃破裂,在氣壓的作用下,可能會將駕駛室與機艙間的門打開,造成整個飛機失壓。
如果飛機沒有失壓,飛機內的大多數乘客,依然有條件保持清醒。
有人可能會說,飛機的速度這么快,會不會因為過載太大,導致昏迷?過載的一個物理學名詞,當物體在沒有外界干擾,以0米/秒的初速度自由落體,所產生的過載是1g。
?
有數據認為,普通成年人大多能承受5G左右的過載,而飛行員由于經過專門訓練,能承受8G,甚至更高的過載。
值得一提的是,過載指的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由于飛機在空中飛行時,本身就具備一定的速度,而且在變為下墜姿態時,也能獲得一定的速度,因此飛機自由落體下墜,過載也往往會大于1G。
?
如果當時飛機在下墜時,發動機沒有繼續提供推力,此時飛機內的過載不會太大,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2G。即便飛機的發動機還在工作,所引起的過載大多在3G左右。
這意味著,飛機向下墜落時,對大多數人而言,產生的過載依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這與不同人的身體素質有較大關系。
?
如果飛機沒有失壓,過載也不是很大,機內的乘客和空乘,大多都能保持清醒,并不會昏迷。
雖然飛機的機身機構,用了很多復合材料,甚至在機翼等部位,還進行了專門的加固處理,但當飛機下墜到與地面接觸時,后果依然不堪設想。
?
中小型民航客機的重量,一般在幾十噸至上百噸,如此大的重量的飛機沖向地面,產生動能,飛機的機身機構,很難承受。
就以一架波音737客機為例,我們按照40噸的重量,經歷8000米的自由落體下墜后,在與地面接觸時,它將產生很大的動能和速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計算一下,就知道為何飛機在這樣的高度沖向地面時,為何會發生解體。
?
可能有人會問,如果飛行員控制方向,讓飛機撞到水面上,有沒有可能減輕飛機的損傷嗎?
在體育賽事上,我們看到運動員從跳板上跳下,以優美的姿態落入水中,自己也不會受傷。從跳水的角度看,跳向水面,確實對運動員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別忘了,飛機是從約8000米的高空墜下,此時的狀況,與運動員跳水完全是兩回事。水面也有阻力,雖然比地面要小,但在巨大的沖擊力和飛機速度面前,水面依然無法讓飛機周全。
?
有研究認為,讓飛機這樣的高度沖向水面,與沖向水泥地面沒什么區別。
科學家們認為,如果飛機的速度不是很大,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讓飛機墜落在雪山或者植被茂密的森林,借助雪地和樹木的緩沖,有可能可以讓飛機得到更好的保護。
讓人遺憾的是,這種借助雪地和森林,延緩飛機受到沖擊力的方式,能發揮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從8000米的高空墜下,以目前的技術,幾乎任何地面結構,都無法讓高速下墜的飛機平穩降落。
如果飛機平安落地,我微笑著送你出艙;如果不能,我陪你到最后。當我在網上看到這段話,再也繃不住內心的情緒。
從前面的分析不難看出,飛機從8000米高空墜下,就像折翼的天使,沖向地面。
?
飛機在整個下降過程中,機內的乘客和空乘人員,除了可能要面對方向顛倒、加速、物品散落、失重和失壓等多種復雜的環境,還要承受當時內心的恐懼和無助。
或許當時飛機上吶喊聲、哭叫聲交融,又或許會出奇的安靜,無論是哪種場景,我們都很難真實地感受到,那種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卑微和渺小。
?
即便如此,我最近依然有乘坐飛機的打算,當我下次遇見空乘人員時,我真想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也衷心地建議各位,乘坐飛機時,應該聽從空乘人員的安排和指揮,系好安全帶、調整好坐姿。不要刻意給這些用生命伴我們前行的人找麻煩,對他們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
如果需要遠行,記得提前告訴家人,到達后,向家人問好、報平安。
意外和明天,我們誰也不知道,哪個會先來。珍惜我們遇到的每個人、生活的每一天,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精彩和幸福。
別急,我們一起耐心等待,期待還有奇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