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進行簡要介紹,并分別從結構轉型、市場規模、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四個方面對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做詳細闡述,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在國家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中等收入國家的產業結構一般偏向于傳統制造業,但這個行業往往面臨過度競爭和產能過剩的問題。如果一個國家過于依賴于傳統產業,會使得新興產業無法發展起來,從而陷入經濟增長無法持續的困境。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通過創新和發展獲得新的競爭優勢。
其次,要根據自身資源、環境、人口等特別情況,通過結構轉型、布局城市空間來最大化地發揮區域經濟內生活力。結合“一帶一路”戰略,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實現國家和地區間共同發展;同時,把握人口紅利,擴大內需市場,以消費升級為主攻方向。
最后,在政府的引導下,需要鼓勵眾多中小企業加快創新,大力推廣綠色低碳技術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降低企業成本,開拓國外市場。
中等收入國家的市場規模相對比較小,這就使得企業在經營中面臨著消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等問題。為了突破這一點,需要加強國家層面的產業政策和壟斷行業的監管,在購買和銷售的過程中,全面深入的理解市場規則,掌握市場要素和聚焦市場定位,不斷優化經濟結構。
同時,中等收入國家應該不斷拓展經濟的多元化市場,作為發達國家的競爭對手,他們要求的不僅僅是原材料,還有技術的創新。因此,發達國家普遍采取高端技術的禁運等手段對中等收入國家進行打壓,這就特別需要有強大的GDP基礎來抵御一些貿易危機及變化。
政府還要著力從結構源頭入手,優化集群化發展,依托現有的互聯網、大數據等基礎設施優勢,培育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推動產業化并促進建立智能制造業等新產業體系,提高市場競爭力。
中等收入國家的技術創新存在不足,企業很少擁有核心技術。技術創新不僅能夠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等方面的競爭優勢,還能夠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為了把技術創新這一優勢發揮到極致,需要政府部門精心設計市場應用,扶持新技術的發展并破除各種市場中的既得利益。
政府負責為企業提供足夠的研究和開發經費,并制定一套科技發展政策,吸引優秀的人才、研究機構等在中等收入國家開展科研活動。
在技術創新中,還需要政府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大技術的引進和交流。同時,培育服務業等所謂“人力資本”,在技術創新中,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等收入國家缺乏人力資本,經濟中專業技能人才相對不足,教育、衛生等社會保障體系尚需加強。中等收入國家需要重塑它的人力資本優勢。要抓住改變技能結構的機遇,在“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政策的引導下,推動人才結構和發展方向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
政府的支持和幫助是必要的,如設立專項基金、大手筆的財政撥款、提高稅收減免等一系列舉措。
此外,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嚴格掌控,對就業市場的信息反饋和跟蹤,更好地把握市場脈動,在重大人才交流中及時補充失衡的總量,實現人力資本的下沉與流動。
綜上,中等收入陷阱可以通過結構轉型、市場規模、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這四個方面得以緩解。因此,要從政策的出發點和策略角度,給中等收入國家取得巨大的市場份額分配足夠的資源,政府要加強監管力度,使市場的自我機制更加完善。努力實現中等收入國家快速發展,進而實現與發達國家接軌,更加融入全球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