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結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詞匯。它是指某個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狀態。這個詞最早是被應用于自然科學的研究當中的,比如化學結構、物理結構等。直到20世紀40年代開始
結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詞匯。
它是指某個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狀態。
這個詞最早是被應用于自然科學的研究當中的,比如化學結構、物理結構等。
直到20世紀40年代開始,這個概念被用于經濟領域。
于是,就有了產業結構一詞。
說到產業結構,最早應用的時候用法比較混亂,既用來解釋產業內部之間的關系、產業和產業之間的關系,也用來解釋產業內部的企業關系結構、產業的地區分布等。
隨著研究的深化,產業結構的概念才逐漸清晰,產業結構理論逐漸形成體系,也與產業組織、產業布局區分開來。
產業組織:同一產業內企業間的市場關系和組織形態。
產業布局:產業的地域分布結構。
產業結構:產業間的技術經濟聯系與聯系方式。
產業結構理論是人們經濟分析深入產業結構層次,在進行產業結構分析和產業結構政策實踐的探索過程中產生、發展起來的。
以完全競爭為假設條件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其經濟分析側重個量分析。
個量分析繼亞當·斯密后,經馬歇爾、瓦爾拉斯和帕累托之手,將“看不見的手”如何自動調節市場均衡,優化資源配置的過程進行了理論抽象,形成了資產階級正統的價格理論,微觀經濟理論。
但是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有一個脆弱的前提——完全競爭,這在現實中不存在,而且,完全競爭本身又孕育著壟斷。
隨后,凱恩斯及其追隨者,將經濟分析投向國民經濟宏觀層次,即總量分析,誕生了以國民經濟有關總量的變化及其規律為分析對象的宏觀經濟理論。
重要結論是,由于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流動偏好等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況下有效需求不足,非自愿失業總會存在。
而市場機制本身沒有力量使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均衡的作用,因此政府有必要且可能發揮調節總需求和總供給以達到均衡的作用。
凱恩斯主張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危機中的經濟復蘇和景氣,卻孕育著更大的失衡。
凱恩斯主義的失效,讓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面臨兩難:回亞當斯密那里搞完全競爭,實踐證明行不通;實行凱恩斯主義主張,又讓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居高不下。
所以他們將關注點放到了個量和總量分析兩個端點的連線上,放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中觀層次——產業層次。
由此可見,產業分析的產生是經濟分析縱深發展的必然,是經濟發展條件下人們認識經濟規律需要程度不斷提高的必然。
產業結構演變與經濟增長具有內在的聯系。
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會導致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反之亦然。
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傳統經濟增長理論觀點認為,經濟總量的增長是在競爭均衡的假設條件下資本積累、勞動力增加和技術變化長期作用的結果,有哈羅德多馬模型、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經濟增長的結構主義觀點認為,經濟增長是生產結構轉變的一個方面,生產結構的變化應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資本和勞動從生產率較低的部門向較高的部門轉移能加速經濟增長。
無論如何,產業結構演進與經濟增長的內在聯系已經被許多專家、學者所認同。
但對這個聯系的看法有所不同。
庫茲涅茨認為,經濟增長是一個總量過程,部門變化和總量變化是互為關聯的,而在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化的關系中,首要的問題是經濟總量的增長,只有總量的高速增長才能導致結構的快速演變。
而羅斯托則認為,現代經濟增長本質上是一個部門的過程,他無意否定總量的概念,但強調,部門分析是解釋現代經濟增長原因的關鍵。
他認為,增長在一定意義上并按其定義來說當然是一個總量概念,它表明人均產出有規則地上升。
另外,他認為經濟增長是主導部門依次更迭的結果,說,增長的進行,是以不同的模式、不同的主導部門,無止境地重復起飛的經歷。
無論是哪個觀點,最重要的是側重點的不同。
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正向的:產業結構的演進會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總量的增長也會促進產業結構的加速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