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前節概述捏脊療法是推拿療法的一種,主要用于兒科,常治療小兒疳積癥,故日捏脊。在明永樂乙酉年(公元1405年)間的《袖珍小兒方》中,就提到了秘傳著驚掐筋口授心法,其后有人依據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結合小兒的生理特點,根據脊柱中行為督脈,督脈為陽脈之綱,背部兩側為足太陽膀胱經,五臟六腑的腧穴都在背部的理論,經過反復臨床實踐,形成了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發展悠久,廣泛應用于臨床,對內、外、婦、兒各科疾病都有很好療效。第二節經絡腧穴和常用手法
一、經絡腧穴脊柱在背部的正中,乃是經絡中的督脈(十四經脈之一)所在,背部屬陽,脊柱的兩側是足太陽膀胱經(十四經脈之一)循行的路線,這條經脈中的肺俞、心俞、肝俞、胃俞、腎俞、大腸俞等七個穴位,稱為背俞,是臟腑的俞穴。經絡穴位有風府、大椎、腰俞、至陽、命門、三焦俞、氣海俞、關元俞、佗脊、腰陽關、八髑(圖41)。
二、常用手法捏脊療法常用手法為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種,臨床上,這八種手法綜合一起應用,完成整個捏脊操作過程。1.捏法:是捏脊的主要手法之一。用雙手拇、食二指將皮膚提捏起來,所提皮膚的多少要適當,提捏過多不易推進,提捏過少易于滑脫(圖4-2)。2.拿法:是捏法的進一步動作,拇指用力下壓,食指用力上抵,形成一個較重合捏微提的手法。拿同捏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圖4-3)。3.推法:以食指為主,將提捏起來的皮膚向前推動。具體做法是,將食指二三節緊貼皮膚,均勻地向前推進,與拇指協調,邊捏拿邊推進。推進速度應適當,過快則容易滑脫,過慢則不易推進(圖4-4)。4.捻法:拇、食指相對用力,食指向前上用力,拇指向后下拿捏,使皮膚從內前向外后捻動,猶如捻線一般,使捏脊動作向前進(圖44)。5.提法:用拇、食指緊捏皮膚向外拉提的動作。具體操作時,每捏三至五下拉提一次,提拉時往往就在腧穴部位(圖4-5)。6.放法:在捏、拿、提、捻動作中,都有松放的動作,沒有放,就沒有捏;沒有放,就沒有進。一放一捏,一放一進,使捏脊手法呈波浪形推進。7.按法:用拇指羅紋面對準穴位,適當地按壓。8.揉法:拇指頂峰按壓腧穴之后,轉用拇指腹在腧穴皮膚上輕揉。揉按結合持續8~10秒鐘,然后起手(圖4-6)。
第三節作用機理捏脊治病,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從整體觀念出發,根據病情辨證采用不同手法,***人體某些經脈和腧穴,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素問皮部論》說: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素問繆刺論>中又說: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人,極于五臟之次也。同時,內臟有病也可以通過經絡反映于體表。《靈樞邪客篇》說:肺必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胭。《景岳全書)指出:病之于內,形之于外。這就說明內臟病變,可以在經脈所通過的穴位和部位發生癥狀。根據經絡理論,皮部是十二經脈在皮膚的分區。它具有局部性和整體性兩種作用。皮部對外界的變異具有調節和適應的功能,起著保衛機體,抵抗外邪的作用。由于皮部通過經絡溝通和聯系臟腑,它們之間互相影響,故疾病可以由表入里,也可以由里出表。根據這一原理,采用捏脊療法,***一定部位、穴位、便可以通過皮部孫脈絡脈和經脈,起到調整臟腑虛實、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平衡陰陽的治療疾病作用。
現代醫學證實,人體的植物神經節主要分布于脊柱兩側,且有興奮與抑制的雙重功能,對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造血系統均有很強的調節作用,通過捏脊可達到恢復各系統、器官功能的作用,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捏脊能有效地提高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增強胃腸對蛋白質和淀粉的消化功能,增進食欲。
第四節操作方法一、***患者俯臥,背部、腰部、骶尾部充分暴露。嬰兒俯臥母體大腿前側,頭部稍高于骶尾部,母親以左手托住嬰兒右腋部,右手托住臀部,使嬰兒下肢自然下垂。天氣寒冷時,要注意室內保暖。二、操作方法醫者站立或坐位于患者左側或右側,用雙手掌上下推、擦,以皮膚溫熱、肌肉放松為度。然后,兩手呈半握拳狀,兩手食指中節背緊抵脊旁。用雙手拇、食指從患者尾骶部(長強穴)開始,將皮膚輕輕捏起,兩手交替進行,隨推隨捏,隨捏隨進,一直捏到大椎為止。從腰骶部開始,向上每一椎體,就要利用雙手的腕力,提捏一次。在臨床治療中,捏脊手法有補瀉平補平瀉之分。補法從長強穴捏至大椎,3~5次,手法要求輕柔、緩慢。瀉法:三趟均從大椎開始,與補法的方向恰好相反。捏靠前趟時,一直走通,無須做提的動作;第二三趟仍隔三至五手,以及在至陽穴處外提一次,然后重按腎俞8~10秒鐘,兩手收住。平補平瀉:靠前趟從長強起至大椎止,第二趟從大椎起至長強止,第三趟又從長強起至大椎,止,然后按揉腎俞810秒鐘,外分收手。附注:七節骨(長強至命門穴),上推為補,下推為瀉。捏脊原則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虛實難辨,平補平瀉。第五節常見病癥治療一、積滯【治則】消滯導積,調和脾胃。【操作方法】術者站立在病人臥位左側或右后。靠前趟從長強開始,拇指將皮膚向下提起,食指向前推動,拇指向下形成捏拿、推捻動作,一捏一放,兩手交替,沿著脊柱中線徐徐向前推進,一直捏到大椎為止。第二三趟從大椎開始,仍沿脊柱中線向下推進,每捏三至五手,兩手同時齊捏向外提拉一次,用力適度,然后,重提脾俞、胃俞、大腸俞一次,捏至長強,放手為止。二、疳積【治則】消積導滯,調理脾胃。【操作方法】常規捏脊,重提脾俞、胃俞、大椎。癥見肝疳者,捏至風府穴,重提脾俞、肝俞、風府。肺疳者,重提肺俞、脾俞、大椎。注:補脾土,揉板門,推三關,摩腹,按揉足三里。三、嘔吐1.傷食吐【治則】消食導滯,和中降逆。【操作方法】常規捏三遍,從長強捏至大椎止,重提脾俞、胃俞。2.寒吐【治則】溫中散寒,和胃降逆。【操作方法】常規捏,從長強捏至大椎止,反復三遍,重提脾俞、胃俞、大椎。然后,在上述三個穴位處按揉23分鐘。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