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卡就是社保卡,但是社保卡不僅僅是醫保卡。社保卡的全稱叫做“社會保障卡”,內部包含了醫療保險門診報銷、住院報銷、個人賬戶等多種功能,也就是說涵蓋了醫保的所有功能。同時社保卡還擁有了銀行金融賬戶的所有功能、養老保險繳費待遇發放、工傷保險待遇、失業保險待遇、生育保險待遇等等很多項超出了醫保的功能。所以,說社會保障卡并不單純是醫保卡。
為什么人們習慣上叫醫保卡呢?主要是為了實現醫保統籌報銷,1999年第1代社保卡在上海發出。這種社保卡實際上是老式的磁條卡,保密性不強,很容易被復制。很多人還有印象,這種卡沒有密碼,誰撿到誰就可以刷。于是社保部門出臺的制度是要求核實當事人的身份信息,同時本人簽字才可以使用,當然是流于形式了。
第1代社保卡,擁有的功能實際上只有醫保個人賬戶和住院報銷、門診大病這樣的跟醫保密切相關的工作,所以,人們又習慣地將“社保卡”稱為“醫保卡”。
第2代社保卡,是根據2011年前后逐步開始投入運用。當時人社部發布了《關于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卡”管理辦法的通知》(人社部發〔2011〕47號),明確要使用第2代社保卡,這是一種集成電路卡。不過后來又與銀行部門合作,制作成了金融IC社保卡,既包含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各種權益功能,也包含了金融社保賬戶功能。
二代社保卡載有的信息和功能更強大。不僅社保卡上可以有個人頭像、姓名、身份證號,另外還有社保卡號、銀行賬號等等信息。更多的社會保障和公共就業服務都可以通過社保卡實現,比如信息記錄、信息查詢等等。
現在國家已經開始推動“電子社保卡”。電子社保卡實際上是第2代社保卡的升級,與二代社保卡是一一對應的關系。通過手機與二代社保卡的信息綁定以后,我們可以通過手機買藥或者享受住院報銷待遇等等社保卡具有的一切功能。這樣的應用方式更加便捷安全,受到很多年輕人的歡迎。
第3代社保卡,實際上是一種“非接觸式”社保卡。技術更加先進,與大數據和互聯網接觸更緊密,人們甚至可以使用這種社保卡做退休待遇資格審核,更加簡潔方便于生活。
醫保存折,實際上是北京的特色。2002年根據《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使用管理過渡辦法》,對于入職三個月以上的職工,可以到商業銀行去**相應的醫保存折,通過醫保存折直接取出,社保部門每月劃入醫保個人賬戶的現金。
天津市也有相應的政策規定。不過不是醫保存折了,而是將劃入醫保個人賬戶的部分,70%劃入醫保卡的金融賬戶,30%保留在醫保個人賬戶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