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學區房歷史的人,都知道,其實恰恰是過去幾年教育公平的改革,才出現了學區房升溫的現象。當下最熱門的宏廟,裕中,椿樹館等直升熱門小學,9年一貫制牛初,其實過去基本都是需要條子才能上的學校。現在雖然貴,但保證了公平和游戲規則的穩定。
即使是在美國、英國優質學區的價格也會高,當然因為教育資源的相對平均,所以這些發達國家教育相對平穩。
偉哥認為學區房有幾點關鍵點:
1:學區房從來不是孩子成才的充分必要條件。
家庭是教育最重要的地方,買了學區房并不是孩子成才就能萬無一失,歌唱家的兒子李天一一樣是一路學區房成長起來的,只能說,不可能一套學區房就換一個國家棟梁一樣的孩子。家長對孩子的關注才更重要。
2:為什么會有學區房?學區房的出現不是孩子問題,而是成人的產業結構問題。
幾千年前就有孟母三遷,中國人是樂意在學習上投入資金和精力的。
中國所有住宅都是有學區的。
學區房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家長的努力,在現在社會起碼大部分兒童的營養差距很小,而教師的素質其實差距也越來越小。很大程度上學區房比的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配合程度。所以學區房才會出現在西城、東城、海淀。主要原因是這些區域的家長對子女教育更關注。
學區房的價格其實只是門檻,代表了這家長的投入東西城集中了很多公務員子女,海淀的各大院校博士、碩士的子女,先天在接受家庭教育上就領先了其他區縣。所以這就決定了教育高原的存在和社會產業分布是有很大關系的。
3:對比朝陽區對多校劃片的影響非常大,因為相對來說,朝陽區的學區差距非常大,而東西城海淀,對多校劃片的接受度相對較高,因為區域內教育資源相對平均(海淀各片區差距大,但片區內差距小)
最后總結一下:
學區房問題不是政策問題,(當下北京的入學制度沒有問題,就近入學是全球慣例。)而是發展問題,教育依然是精英教育選拔制。當下的政策其實雖然出現了畸形高房價,但基本保證了游戲規則的透明。
當下的政策調整使得買房也不一定能100%上最優質的學校,但不買房依然是肯定上不了。所以政策的確是平穩了學區房的塔尖。而解決學區房的問題,目前看,依賴去郊區掛牌無數個人大附很難緩解。這個問題需要10年20年才能有本質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