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經過20年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一定的成就,在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醫療保障水平的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下文將會從三個方面為您介紹醫療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希望能夠增加您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認知。
醫療體制改革存在問題一:醫療保障覆蓋面縮小
改革以來,我國城鄉社會醫療保障的覆蓋人口范圍不斷縮小。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表明:城市享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口比例為30.2%、公費醫療為4.0%、勞保醫療為4.6%、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占5.6%,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的占44.8%;農村參加合作醫療的人口比例為9.5%、各種社會醫療保險占3.1%、購買商業醫療保險占8.3%、沒有任何醫療保險占79.1%。換言之,近八成農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亦即全國近3/4的人口在遭遇疾病風險的時候無法得到***的扶助。如果我們綜合比較三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的資料就發現:城市醫療保障覆蓋的城鎮人口從1993年的70.9%下降到1998年的49.8%和2003年的43.0%;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率從1993年的5.8%下降到1998年的4.7%和2003年的3.1%。
醫療體制改革存在問題二:醫療服務的公平性下降
我國目前的醫療保障制度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現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享受的醫療服務差距越來越大。1982年到2001年,城鎮醫院床位數從83.2萬張增加到195.9萬張,漲幅為135.3%,而農村醫院床位則從122.1萬張下降到101.7萬張,降幅為16.7%。貧困地區和富裕地區的差距也在擴大。1982年,按每千人擁有的床位計算,最高與最低(上海和廣西)之比為3.1B1,至2001年,最高和最低(北京和貴州)之比已擴大至4.2B1。醫療制度改革后,城鎮居民中的一些弱勢群體也脫離了基本醫療保障,這些群體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個體或家庭承擔,而恰恰是這些群體承擔能力極其有限。不同社會成員醫療衛生需求的實際被滿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擴大而嚴重地兩極分化。在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對成員國衛生籌資與分配公平性的評估排序中,中國列188位,在191個成員國中倒數第四。
醫療體制改革存在問題三:醫療服務價格迅速攀升
醫療改革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醫療服務價格的增長及衛生費用的增長極為迅速,大大超過了GDP和居民收入增長幅度。據測算,從1989年到2001年,按當年價格計算,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了393%,而在同一時期,平均每一門診診療費和日均住院費則分別增長了965%和998%。高昂的醫療費用使越來越多的人看不起病。2003年,我國患病人次數為50.8億,與1993年相比增加7.1億人次;因病就診人次數為48億,比1993年減少5.4億人次。城鄉居民中有48.9%的人有病不去就診,29.6%的人應住院而不住院。許多人只要住一次院就會把全年的收入都搭進去還不夠。貧困群體在遇到疾病時往往采取小病挺、大病拖的方式,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
改革的道路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國的醫療體制改革也沒能避免這種情況,如果想要改善這種局面,***首先應該加大醫療衛生事業的***力度,擴大醫療保障覆蓋面,然后對對醫療機構實行分類管理,最后實行醫藥分家,從而促進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