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各省市正陸續發布2015年度的職工平均工資情況,北京市人社局與統計局聯合發布的北京職工每月7086元的平均收入水準,讓不少民眾大呼“沒想到”。而往年平均工資發布時,相似的聲音也是這般此起彼伏。平均工資到底是怎么算的,為何總與人們的實際感受有所差異?
平均工資數據發布后,記者圍繞人們最為集中的疑問進行了整理,并聯系北京市統計局,得到了較為詳盡的解讀。
平均工資怎么算?
在平均工資話題的討論中,不少網友質疑,“也沒人來問我呀?肯定沒把我算進去吧!”事實上,平均工資的計算并不是“挨個”去詢問職工本人,而是以單位為整體,更為全面且無遺漏。
北京市統計局介紹,關于勞動工資的調查要由國家統計局部署安排。以此次為例,早在2015年9月,國家統計局便制定了調查制度,市統計局在9月至12月間,按要求完成各項調查前期準備工作。
2016年1月20日至3月10日,受調查單位在聯網直報平臺報送數據。依照《勞動工資統計報表制度》中的解釋填報指標,主要包括從業人員期末人數、平均人數、工資總額和不在崗職工等指標。平均工資就是用“從業人員工資總額除以從業人員平均人數”算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平均人數”并不等同于單位當時的準確人數,而是整個報告期內人員的平均數量。
4月至5月,各級統計機構審核、驗收和上報數據,并由國家統計局組織全國各省共同進行數據的聯審評估。最后,按照先國家再各省的順序,經國家統計局審核同意后,各省發布數據。
此次調查涉及城鎮非私營單位5.1萬家,就業人員724.4萬人,囊括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全部19個行業門類;涉及城鎮私營單位2.4萬家,就業人員160.3萬人,由于私營單位中沒有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這個行業門類,因此調查了18個行業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