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求職時看重工資高低、單位性質、勞動強度而對于“五險一金”等關乎長遠利益的社會保障知識相對匱乏
找工作時,畢業生們除了工資高低、單位性質、勞動強度等之外,對于“五險一金”等關乎自身長遠利益的社會保障知識了解如何?近日,浙江財經學院外國語學院開展了大學生“五險一金”的認知度及畢業生享受“五險一金”情況的調研,該院學生在杭州地區15所高校、人才市場、相關區縣勞動保障局等地進行了走訪調查,在被調查的15所高校1200名學生中,只有4%的學生肯定自己對“五險一金”非常了解,28%的學生則表示較為了解,不太了解的占了64%,還有4%的學生承認完全不了解。在表示了解的學生中,能準確說出“五險一金”具體內容的不足十分之一。
“考慮更多的是工資,上不上保險無所謂”
“現在找工作這么難,如果月薪拿到四五千元,保證自己能夠體面地生活,我就很滿意了,單位給不給上保險,我無所謂。”當問及是否看重公司繳納的“五險一金”時,大四學生韓軍很明確表示工資是自己考慮的首要因素,“其他的社會保障有當然更好,沒有的話也就算了。我現在還年輕,養老太遙遠了。生病了,去藥店買點藥就行了。”
私人企業就不一定了,不過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不好的話,工資可能就會高點。
其實不僅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很多工作多年的職場人對此都不太清楚。“單位好像給我們繳納了‘三險一金’,是不是按照國家標準繳納我不大清楚,反正每個月工資倒是按時到賬。”2007年畢業的張俊奇在西安的一家電子器材公司工作,他表示自己以前從來沒關注過社保繳納情況,只知道自己的工資每個月要扣一部分錢,但對于具體是繳了哪些保險、繳費標準是什么,他并不清楚。“不過我也知道這些和自己利益相關,有時間我去單位詳細地問一下。”
調查顯示,35%的求職者“從來沒有”向用人單位要求落實“五險一金”,45%的人則表示“根據情況”來提要求,只有20%的人表示“肯定”要求用人單位落實。
大四畢業班輔導員周老師認為,對于畢業的大學生來說,近幾年來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不少學生迫于就業形勢壓力,只要工作崗位合適,工資待遇滿意,就不會過多地考慮長遠的社會保障問題。
“繳納社保是為了生活更有保障,‘五險一金’其實很重要”
事實上,國家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建立社會保險制度,就是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通常來說,社會保險指的就是“五險一金”,它關系到一個人的一生。
李君蘭2010年6月畢業,現在在北京市西城區的一家咨詢公司工作,工作幾個月后,在和其他同學交流時,才聽說“五險一金”。“大家一討論,我才知道繳納社保很重要,以后的生活才更有保障。但是‘五險一金’到底是什么,我們都挺含糊的,只知道上了醫療保險,生病了去醫院看病可以報銷;以后退休了,可以拿養老金。”李君蘭說。隨后,她就去單位人力資源部門咨詢了相關情況,才知道自己現在什么保險都沒上。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的解釋是這次公司新入職的員工不多,等下次再招人,湊齊了10個人,再統一**。之前的李君蘭應繳納的保險公司會補交上。不過單位補交也就是五險,沒有住房公積金,因為那不是法定的。
對于“五險一金”到底哪些是法定的,應該如何繳,繳費標準是什么,查閱相關法律文件發現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通常,我們說的“五險”就是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一金”是指住房公積金。
其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這三種險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的保費,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則完全是由企業承擔的,個人不需要繳納。其中,“五險”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此外,職工在試用期內也應該享受社會保險,因為試用期是合同期的一個組成部分。
“五險一金”的繳納額度每個地區的規定都不同,但都以工資總額為基數。